引語:這是發生在幼兒園裏的一個小故事,幾個小朋友因為換座位產生了摩擦,老師沒有參與其中,隻是靜靜地觀察孩子們的表現,結果這位老師卻發現了另一個道理。
午飯時間,有一部分小朋友們已陸續吃完午飯,搬著自己的椅子擺在控製線上和自己的好夥伴一起坐,一起玩,他們玩得熱火朝天,符蔚偉小朋友也想玩,而且還想和遊戲的“主角”鄧祺玥坐在一塊兒,但坐在鄧祺玥兩邊的小朋友沒有一個小朋友肯把位置讓給他。
以往,遇到這樣的事情,沒辦法了,不知道怎麼辦時,許多孩子隻得到老師那兒求助,希望老師幫忙。而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的求助,我都會二話不說幫孩子解決。但今天很特別,正是因為今天的“特別”,不僅讓我很幸運地欣賞了一幕很精彩的“現實情景劇”;同時這一刹那,觸動了我感動的心弦,讓我感到特別欣慰。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成長了,自我服務意識提高了,他們更有責任感了!
當時我有兩個常有的想法:一個是其中有個孩子會找我幫忙,另一個我會察言觀色上前阻止事情的進一步發生(因為有時孩子會動手解決);但是很特別,出乎我的意料,沒有孩子找我。而我的第二個想法也沒有出現,接著開始出現了出乎我意料的部分,一幕精彩解決問題的對話出現了:
偉:貝貝,我想和玥玥坐,你就讓我好嗎?
貝(看一下玥):不行,我也想和玥玥坐。
偉(也看一下玥):玥玥,我和你坐,好嗎?你和貝貝商量,讓她給我和你一起坐。
玥(說完,玥玥看了一下貝貝):你自己和貝貝商量,她也很想和我坐,你們商量,貝貝同意才可以。
(貝貝沒有說話,卻開始著急了,眼圈兒開始有點兒淚花)
偉(又轉過來,手放在貝貝的椅背上):我想坐這裏,你要讓我,行嗎?要不我就坐一會兒,就一會兒,然後就讓給你,我是說真的,好嗎?
貝貝(小聲地):不好,我想坐這裏,不可以。(一邊說,一邊往玥玥這邊靠著)
偉(蹲下來看著貝貝):我就坐一會兒,就好了,讓給我,就一會兒……
玥:符蔚偉你要好好說,好好和貝貝商量。
接著,來了個旁觀者,心急了。
礽:符蔚偉,你是男孩子,要讓女孩子的,你要讓貝貝,你不可以欺負女孩子。(這時好幾個小朋友都圍了上來)
偉(似乎很生氣,站了起來):為什麼男孩子就要讓女孩子?我不是和她商量了嗎?而且是好好地商量。
礽(理直氣壯的樣子):男孩子就是要讓著女孩子的,反正就是,男孩子就要大方,不可以小氣的,你就是要讓給貝貝,因為你是男孩子,男孩子就要大方。
玥(大姐姐的模樣站了起來):是呀,符蔚偉你是男孩子,要大方點兒,下次再和我坐吧,今天你就先讓給貝貝,因為也是貝貝想和我坐的,你想和我坐在一起,那就下次再坐吧。
旁觀者(周邊好幾個小朋友也開始發話了):符蔚偉你就讓貝貝吧,男孩子就大方點兒……
偉(聲音中有顯現出虛心接受了小朋友的提議):好吧,貝貝我讓給你,下次我再和玥玥坐……
啟示:無論在街頭、校園或是自己居住的地方,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遇到矛盾了,作為父母、老師總會一味地本著教育的義務夾在孩子的中間苦心婆口地勸說,教導孩子們。作為家長,麵對好朋友或是關係相處很不錯的鄰居的孩子,在矛盾的麵前,即使自己的孩子是很有道理的,也會帶回自己的孩子,把錯誤往自己孩子身上攬。這樣常常很容易引起孩子之間的嫉妒和不平衡,也容易縱容孩子一遇到困難或麻煩,就本能地找家長、找老師解決。孩子之所以喜歡找成人解決問題,主要是他們平時養成了依賴的習慣。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隻要父母或老師告訴他們“我們應該怎麼做”“該如何解決”的建議,這樣會讓他們更自信地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