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看到某個孩子的種種表現,常會與他的父母聯係在一起。這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來看看豐子愷是如何重視孩子的禮儀教育。

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我們中國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別重視對他們的子女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豐子愷是浙江桐鄉人,我國著名的現代畫家、文學家、教育家,早年從事美術和音樂教學,“五四”運動以後,進行漫畫創作。

豐子愷在平時生活中,經常給孩子們講要對人有禮貌,還非常具體細致地說:“禮儀,就是待人接物的具體禮節和儀式。”

豐子愷是名人,家裏經常有客人來訪。每逢家裏有客人來的時候,父親總是耐心地對孩子們說:“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倒茶、添飯,而且一定要雙手捧上,不能用一隻手。如果用一隻手給客人端茶、送飯,就好像是皇上給臣子賞賜,或是像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小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還說:“要是客人送你們什麼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教導,都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裏。

有一次,父親在一家菜館裏宴請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把幾個十多歲的孩子也帶了去作陪。孩子們吃飯時,還算有禮貌,守規矩。當孩子們吃完飯後,他們之中就有人嘟嚷著想先回家。父親聽到了,也不敢大聲製止,就悄悄地告訴他們不能急著回家。事後,豐子愷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我們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幾個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尊敬。這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很不好。”孩子們聽了,都很懂事地點了點頭。

豐子愷的兒子豐陳寶,小時候很守規矩,但特別害怕見生人。因此,在客人麵前,常常顯得不大懂禮貌。豐子愷覺得,小陳寶之所以這樣,恐怕是因為他平時很少接觸生人,缺乏見識和這方麵的鍛煉。於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機會,經常帶著小陳寶出去見世麵。

豐子愷到上海為開明書店做一些編輯工作,把小陳寶也帶去了。那時,小陳寶十三四歲,已經能幫著抄抄寫寫,剪剪貼貼。帶上他,一方麵是為了有機會讓陳寶打下手;另一方麵,也考慮給他一個接觸生人的機會。有一次,來了一位陳寶不認識的客人。客人跟父親說完話,要告辭的時候,看到了小陳寶,轉過身來就與小陳寶熱情地打招呼。小陳寶一下子愣住了,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沒有任何反應,傻呆呆地站在那裏,像個木頭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親責備陳寶說:“剛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不理睬?客人向你問好,你也要向客人問好;客人跟你說再見,你也要說再見,以後要記住。”

在父親的正確教導下,豐子愷的孩子個個都是懂規矩,講禮貌,長大後有出息的人。

啟示:“養不教,父之過!”我們想讓孩子懂得禮儀,自己首先就要是個講禮儀的人。如果家長對孩子粗言穢語,孩子也會對別人粗言穢語;如果家長不懂得以禮待人,孩子與別人相處也會給人魯莽的印象。總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懂得待人接物的禮儀,是不是要先改掉自己的不禮貌行為,然後再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