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子貢死後,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史實足以證明,子貢是孔門弟子中之最傑出者,同時也是對老師孔子最為尊敬的人。

子貢,姓端木,名賜,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其中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就篇幅而言,其傳記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子貢有著多方麵的建樹與成就,同時他在尊師敬師方麵做得非常出色。

一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為喻,說老師的圍牆高十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隻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孔子比作太陽和月亮,說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貢在孔子麵前非常謙遜,《論語·公冶長》記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誰更強些)?”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子貢相當有涵養,他說:“賜也何敢望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其實到底子貢與顏回哪個強,世人有目共睹。子貢與顏回比,就政事言,顏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顏回連生計也幾乎維持不下去,《論語》說他“屢空”,看來斷炊的事情亦經常發生,而子貢卻是“家累千金”;論彰揚其師之美名,顏回更沒有子貢那樣的巨大能量。

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顯其大智大勇。孔子曾經被困在陳、蔡兩地,斷水斷糧,情形非常危險。孔子的門徒們得到消息後都非常著急,可又不知如何是好,想不出辦法。在這關鍵時刻,是子貢勇敢地去楚國,說服楚昭王把孔子迎接了回來。

啟示: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可是現在很多學生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裏,甚至某些家長也是如此。一方麵,學生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而另一方麵,在家裏,家長和孩子一起說老師的“壞話”。這樣自相矛盾的行為,使得孩子不尊重老師,更不服從老師的管教。孩子離不開學校教育,優秀的老師就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長要配合學校老師的工作,家校合一,使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