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孟子見妻子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著坐,覺得妻子不懂禮數,要休了她。孟母卻批評孟子不懂禮數,孟子在聽了母親的教誨後,就再也不提休妻的話了。那孟母指出孟子哪個地方做得不對呢?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一生的成就,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一位集慈愛、嚴格、智慧於一身的偉大的母親。早在孟子幼年時候,孟母便為後人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後,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麵進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裏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了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孟子說:“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麼沒禮貌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裏麵是誰;上廳堂時,不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臥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以後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啟示:孟母的一席話,讓孟子羞愧難當。孟子自認為妻子不懂禮數,而實際上他自己也犯了錯誤。進入他人房間先敲門,是體現一個人的素質行為,敲門代表著對對方的尊重。若是不敲門便進入,屋內的人尷尬,進來的人也尷尬。不要以為在自己家中可以不用有敲門的習慣,父母有隱私,孩子也有隱私,彼此互相尊重,這是給孩子禮節教育重要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