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複雜,還是簡單一些好。人做得簡單,事情也就不再複雜。所謂簡單做人,並非不顧周邊環境,無視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是說在對人情世故有著充分認識和必要準備的前提下,在做人的方式上刪繁就簡,有意識地跨越許多約定俗成,跨越害多利少的做人羈絆,把原先複雜的做人之道簡單化。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
做人與做事,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對任何人來說,不管自覺不自覺,他始終在以自己的方式做人;不論有意或無意,他也始終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正因為做人與做事無時無處不在,似乎人人都會,所以許多人並沒有把做人與做事當做一個問題來研究;另一方麵,做人有層次,做事有成就又是如此困難,對大多數人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有的人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做人與做事是個天大的學問,窮盡畢生的經曆也未必能略窺一二。
當你選擇了人生目標並準備為之奮鬥時,你一定要記住:要聰明,而不要過於追求精明。聰明的人一般不計較眼下的區區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長遠,時刻有一個總體的事業目標,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雖然他們的好多行為讓別人看起來都是沒有多大好處,甚至很吃虧。但是,他們心裏清楚,自己的努力肯定在將來會得到巨大的利益回報。
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能與他人爭破頭皮,從來不肯吃一點小虧。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聰明”而獲利不少,比如,單位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最後剩下一件,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以某種借口將其據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又或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這個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便借故推給其他同事,自己則一身輕鬆……。這種表麵上看似精明的人,看起來似乎十分實用,實際上卻犯了為人處世中的一大禁忌。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精明,去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也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很好,有些人則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生活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與周圍的人相處。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多種多樣,社會是由人的群體組成的,而每個人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這些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回避但又需要正確對待的問題。
有些人在與他人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不如他們聰明,而可以從中揩點油,討點便宜,好像這樣做就會比別人能過得好些。這種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他們日子過得很累、很緊張,過得很缺乏樂趣。因為,這樣的人會經常遇到許多“庸人自擾”的事情。比如說,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幹的一件事,也許沒有什麼別的目的,但對於那些所謂的精明者就會浮想聯翩,晚上回到家裏,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陰謀會使自己吃虧。這種人往往最被人看不起,甚至會招致他人的冷言譏諷。
相反,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盡量不去與他人計較瑣碎的利益,做到目光長遠、寬容大度,為自己和他人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氛圍,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別人的敬佩和歡迎呢?
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人際關係的產生。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吃點小虧未必是壞事,適當“讓利”,吃點小虧,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體現了你的能力,也會加深你和他人的感情,“將要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吃虧”。
有的人與他人的關係不好,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得失,甚至是錙銖必較,老是爭求種種的“好處”,久了難免惹起周圍其他人的反感。而那些暫時得到的利益未必能帶給你很多的好處,反而弄得自己心神疲憊,並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得不償失。如果對那些細小的不會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謙讓一些,這種豁達的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
為人處世,你來我往,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總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虧。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鏈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萬物各自的利益。既然吃虧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無論怎樣抱怨也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及別人,避免與人比較這比較那。而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
一個人想要把使生活過得快樂、舒適,單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靠算計別人是徒勞的,我們生活得是否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太精明,不必擔心自己失掉些什麼。大家需要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不太精明人容易和大家成為朋友,就因為大家可以正常相處,少有功利,多有溫情,不必處處抱有戒心,有安全感。
我們做人不要太複雜,在為人處世中也不要太精明,但應該擁有智慧。在生活中,許多人並非真的糊裏糊塗過日子,他們是簡單的智者,是聰明地做人。一個聰明的智者是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困在世俗的雞毛蒜皮之事中而無法自拔,這樣的人心胸開闊,為人豁達,他的人生也一定會更有意義,會更有價值。
有心計,而不工於心計
從前,有個商人買了許多鹽,馱在驢背上,驢不小心掉進了小河裏,鹽被河水溶化了,上岸後隻剩下空空的袋子,驢感到很輕鬆。過了不久商人又讓驢子去馱鹽,當經過小河的時候驢子故意掉到了河裏,它又一次輕輕鬆鬆地回了家。商人發現後很是惱火,第三次的時候給驢裝了兩袋子海綿,驢子再次故意掉進河裏,結果它差點被淹死。這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諷喻了自作聰明,最終給自己帶來加倍懲罰的“蠢驢”。
人活在世上最根本的兩點就是做人和做事,把人做好是把事做好的基礎,把事做好則是人做得如何的直接體現。怎樣做人的態度決定著做事的原則和取向,一個不會如何做人的人,他做任何事都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不論他如何投機取巧,也不論他付出怎樣的努力,其結果總會適得其反!
一些喜歡玩心計的人,自以為工於心計能顯示自己的聰明與高明,其實,那是最大的愚蠢與糊塗。漢代的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很多,工於心計便是其中一條。但是,他自己肯定沒料到,他雖得意於一時,但為此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佳的口碑。劉備當著趙雲的麵摔阿鬥也是工於心計,說白了就是通過鬥心眼兒,謀求他人對自己的信任與忠心,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這些實際上是對他人情感的一種欺騙,不是光明磊落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如果人人都熱衷於此道,這個世界就毫無真誠可言了。
然而,“心計”卻並非純粹是貶義詞,工於心計不好,但並不是說人生在世完全不需要心計。應該說隻要不是以欺騙與愚弄他人為前提的心計,還是多多益善的。因為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不多動些腦子,不多想些法子是不可能處理好的。萬花筒般的世界不斷地處於變化之中,沒有心計是應付不了的。這種平平和和的心計與蓄意險惡的工於心計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為人處世要有心計,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人聰明的表現,但需要強調的是: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樣使用。那些脫離正道的聰明,最終帶來的隻能是悲慘的結局。在現實中,競爭是激烈的,如果太工於心計,把心思放在“算計別人”上,是一件費時、費力,而且不道德的事情。這樣做的人最終得到的是兩個字:失敗。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在賈府算是一個精明之人。在一個複雜的環境裏,勢必要工於心計,才能生存。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在賈家的地位,王熙鳳很清醒地對各色人采取不同策略。對賈母承順,對王夫人聽從,對刑夫人應對,對地位高的大丫環稱姐道妹,對下人嚴厲,對沒地位的妾苛刻,對情敵死磕,置之死地而後快。結果到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最終落得個草席加身、不得善終的悲慘結局。
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後,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寵信,被任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害怕他下山到魏國後影響自己的前程,更擔心他到別國後成為自己的對手,於是決定設計陷害孫臏。不久,龐涓派人上山,以同朝為官為由,勸孫臏赴魏。孫臏不知是計,欣然允諾。不料一到魏國,便落入了龐涓的圈套,被誣告私通齊國。魏惠王聽信龐涓讒言,無端處孫臏以臏刑,挖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之終身殘廢。按當時的慣例,刑徒是不能為官的。龐涓試圖以此斷送孫臏的政治前途,消除一個潛在的對手。
然而事情並未如他所願。孫臏雖身處危境,卻顯示出卓越的智慧。他佯狂自晦,並設計歸齊,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為齊國的軍師。
公元前354年,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擊魏救趙,伏擊龐涓大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十二年後,魏國攻打韓國。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痛擊魏國10萬大軍。智窮力竭的龐涓在馬陵憤愧自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畢竟大多是由樸素、真實、平凡的事組合而成,偶爾也有長虹落日,但更多的是直麵柴米油鹽,因此,應該從從容容是為上,平平淡淡才是真。雖然我們麵對複雜的社會,生活未免有些忙碌和苦累,但做人不應該太複雜,不可工於心計,而應是以一顆平常心去期盼,去對待,去體諒,去關懷,去麵對現實,麵對身邊的一切。
把自己看得笨拙些
當今世界變化之快,使得我們免不了有時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可是,如果硬要戴上時髦的麵具去拔高自己的檔次,那一定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狼狽。世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看透,我們的視野畢竟有限,可是,如果硬要拿憤世嫉俗的感慨來掩飾自己的淺薄,那一定會演出蹩腳的鬧劇。
把自己看得太聰明的人,往往被生活所嘲弄,而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或許還會給人們一個驚奇。承認自己笨拙的人很容易放下什麼都懂的假麵具,有勇氣袒露自己的無知,毫不忸怩地表示自己的疑惑,不再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培養起健康的心態。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麵對一切。如果小有成就,也不需太得意;如果遇到挫折,也不要消極失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使你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工作,並集中精力做好它。此外,做人不可自以為是,做事切忌急於求成。事業的成功需要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急於求成可能導致功敗垂成。
拿破侖是從炮兵幹起的,卓別林是從跑龍套開始的。人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不是任何文憑、學位可以縮短或替代的,否則就會出現斷層,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這是一句歌詞,也是一條真理。“隨便”是指浮躁、空想,隻有去掉這些,發揚務實的精神,萬丈高樓才能拔地而起。初入社會是一個人的品質和生涯定格的時期,如果你能在這個時期樹立起務實的精神,紮紮實實地練就基本功,那麼還有什麼能能阻礙你成功呢?由此可見,越是那些別人不屑於去做的事情,越要做好,隻有從基礎做起,處理好小事,才能打好基礎,培養起處理大事的能力。
有人曾經問李嘉誠做生意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時,他回答道:“那就是誠信,就是不妨把自己想得笨拙一些,而不是投機取巧……”好一個“笨拙”精神!這句話貫穿在李嘉誠的經商活動中,而做人何嚐不是這樣?麵對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免不了有時跟不上“新潮”,可總有些東西不管在任何條件下都離不了,比如像“不耍小聰明的笨拙精神”。
擁有笨拙精神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控製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設定高不可攀、不切實際的目標,也不會憑著僥幸去瞎碰,不敢為了玩瀟灑去放縱,而是認認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地用好每一分鍾,並甘於從不起眼的起點出發,還能時時看到是自己的差距。那份笨拙感,催發起的是實實在在的上進。
對於那些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袒露自己的無知,可以毫不扭捏地表示自己的疑惑。未被汙染的純真好奇,激蕩起的是真切癡情的向往。那份笨拙感,喚起的是明明白白的找尋。
笨拙是解脫巨大心理打擊的巧妙安慰,更是要求自己振作的強硬理由,那份笨拙感,帶給人的是不驕不躁的清醒。把自己看得笨拙些,更能使人坦然處世,同時平靜自省。如果成功了,因為笨拙的顯影,自己沒情緒得意;如果失敗了,因為笨拙的反襯,自己也沒必要太失望。
笨拙不會使人頭腦發熱、盲目自信、赤膊上陣做傻事,它叫人遇事三思,看好了左右再動手。把自己看得笨拙些,會使人時常拿實力與自信對比,時常拿困惑與激情相碰撞。不輕易冒險,冒了險就要有收獲。
做人不要太精明,把自己看得笨拙些,不是拿自卑削弱鬥誌,更不是用軟弱替無為辯解,而是為了從笨拙出發開創一個不笨拙的境界。而自作聰明隻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正如一句所說的,你想“了不起”,其實是“起不了”,真的,我們是時代的弄潮兒,就該學會這個。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有段名言:你可以在某一時刻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某一些人,但你永遠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所有的人。
欺騙就像未感光的膠片一樣,隻要見一丁點光兒就會全部作廢。欺騙隻要被一個人識破,世人便都識破了它。欺騙對自己的蒙蔽與傷害,遠勝於他人。
一個人要想在某方麵成功,他不需要說謊,不需要利用,隻要言行一致,虛懷若穀,貫徹正確的人生觀,腳踏實地幹下去就行了。倘若心靈一旦丟掉了良知和責任,天堂瞬間就變成了地獄。
誠實是財富。我們都無法想像與一個滿嘴假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形;同樣,我們每個人要想擁有別人的真誠,就必須先守住自己做人的根本——誠實。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許多人經受不住金錢的誘惑,詐騙他人,不擇手段地達到個人的目的。在他們腰包鼓起起的同時,是否感受到一個人的悲哀呢?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誠實不但是一種美德,而且它還有可能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不誠實的人不能信任,更不能被委以重任。你永遠得努力分辨他是不是在騙你。這裏給大家講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位賢明而受人愛戴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國王的年紀逐漸大了,但膝下並無子女,這件事讓國王很傷心。終於他決定了,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個孩子收為義子,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國王選子的標準很獨特,給孩子們每人發一些花種子,宣布誰如果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誰就成為他的義子。
孩子們領回種子後,開始了精心的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
有個叫雄日的男孩,也整天用心地培育花種。但是十天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花盆裏的種子連芽都沒冒出來,別說開花了。
苦惱的雄日去請教母親,母親建議他把土換一換,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到了。無數個穿著漂亮衣裳的孩子們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國王環視著爭奇鬥豔的花朵與精神煥發的孩子們,並沒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高興。
忽然,國王看見了端著空花盆的雄日。他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裏,眼角還有淚花,國王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雄日抽咽著。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擺弄,但花種怎麼也不發芽的經過說了一遍,還說,他想這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花園中偷過一個蘋果吃。沒想到國王的臉上卻露出了最開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來,高聲地說:“孩子,我找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