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這樣?”大家不解地問國王。
國王說:“我發下的花種全部是煮過的,根本不可能發芽開花。”捧著鮮花的孩子們都低下了頭,因為他們全都是另找種子播下的。
上麵的故事可以說明,誠實才是為人處世處事的基本原則。一個歪曲事實,隱瞞真相的人終究是要敗露的。有一個古老的諺語說:“一個人講了一個謊言,就不得不講更多的謊言。”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你自己,欺騙自己的結局是害了你自己。就像《伊索寓言》裏的“狼來了”故事中的牧羊人一樣:有一個牧羊人每天去森林裏放羊,他孤單得要命,總想找到個法子使自己開心。一天,他突然大叫起來:“狼來了,狼來了,快來救我呀!”在附近田裏幹活的農民放下手中的活兒,趕緊拿著棍子跑來。見到這種情況,牧羊人哈哈大笑,說道:“狼已跑了。”第二天,他又這樣叫起來。當農民們又跑來救他時,還是沒見到狼,隻好回去了。從此以後,牧羊人常常以此取樂。有一天,真的來了一隻狼,牧羊人開始大聲呼救起來,但沒有任何人趕來幫忙。大家都以為,他像平常那樣欺騙大家。最後牧羊人被狼吃掉了。
古往今來,凡在學識上有成就的人,無不是誠實的。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成績就很差,但他勇於提出一些別人看似愚昧的問題;馬克思對於曆史、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始終是實事求是。為我們誠實做學問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但眼下如何呢?學生中有的抄作業,有的考試作弊……大人們爾虞我詐,朋友之間都可以相互欺騙,甚至有通過騙感情來達到騙錢的目的……這些人是否感到可悲呢?
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在今天,它應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處事的原則和求知的唯一途徑。哪個不誠實的人能獲得永遠的財富呢?作為一個誠實的人而言,即使是沒有多少物質財富,但起碼可以做一個精神上的富有者!
不要犯“比別人正確”的錯誤
有一位先哲說得好:“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優越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由羨慕進而產生嫉妒。
有一位年輕的律師參加了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在辯論中,最高法院的法官對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律師愣了一下,然後率直地說:“不,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
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年輕的律師是對的,法官錯了,律師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法官卻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律師這邊,但他卻鑄成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法官的錯誤。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比別人正確的錯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要知道不少人都犯有武斷、偏見的毛病,不少人還具有固執、自負和嫉妒的缺點,他們都不願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感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無濟於事。
所以,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走著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的,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作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真是句絕妙的話語。一般而言,如果讓人們相信自己比別人喜歡你,就應該做到比別人更深沉。在你的襯托下,他們會覺得自己了不起。
如果你還想知道一些有關做人處世、控製自己、加快人格成熟的知識的話,不妨看看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五十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其實,富蘭克林在這裏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觀念——這隻不過顯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寬容、忍讓、和善。
當你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討論不同的意見作為開始,而是要以雙方同意的事作為開端。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指出:“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已經行動起來,要求把‘不’堅持到底。事後他也許會覺得這個‘不’說錯了,但是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心而堅持說下去。”因此,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
這的確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是它被許多人忽略了!許多人,一開口就愚蠢地提出別人不能接受的事物,使別人立即采取反對的態度,因而弄得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地步。泄露真實的智力往往得不償失,你應該養成善於隱藏自己的習慣。如果人們不經意地發現了事實——實際上你比表現出來的聰明得多,他們會更加佩服你,因為很少有人能謹慎地不去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
“刻板地”奉行誠信的原則
古人雲:“誠信乃做人的根本。”沒錯,誠信的確是兩個素不相識的人溝通的橋梁,那誠信仿佛是將無數顆心連在了一起。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誠”,以誠待人;講究“信”,“人無信不立”。誠信是指誠實信用,一言九鼎。可是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經濟越來越發達,誠實信用反而在人們心中變得越來越淡薄,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說話出爾反爾,爾虞我詐成為一些人炫耀自己精明的資本;而那些“刻板地”奉行誠信原則的人卻常常被人譏笑為傻帽。其實,奉守誠信的原則是做人之根本,隻有做到了講誠實講信用,才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
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被騙,可是希望別人不騙自己的同時最好不要去騙別人。點滴都是從自身做起的,慢慢地會感染你身邊的人。每個“刻板地”奉行誠信的原則的人身邊都會有許多真誠的朋友,隻有心存誠實,做事講信用,才能感受到真情,得到別人的尊重。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視誠信如生命。誠信既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誠信立業,誠信致富。大凡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創業之初,都需要經受誠信的考驗。誠信支撐著生意越做越大,支撐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
世界船王包玉剛把講信用看做企業經營的根本。他認為,紙上的合同可以撕毀,但簽訂在心上的合同是撕不毀的,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
在包玉剛的經商生涯中,奉行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由此,他為自己樹立了良好信譽,從而獲得了銀行的信賴,為企業的發展獲得了堅強的資金支持。
在20世紀70年代後,包玉剛決定進入房地產業。房地產行業是風險與利潤並存的行業,盡管利潤較高,但是,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1979年,包玉剛看準時機,決定收購當時屬於英國人的九龍倉。他與李嘉誠達成君子協議,他不幹預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李嘉誠則不幹預他收購九龍倉。然後,包玉剛開始在二級市場上大量買進九龍倉股票。沒多久,英國人發覺股票出現異常波動,為了防止九龍倉被收購,趕緊采取了反收購的辦法,調集許多資金把九龍倉的股價越炒越高。
最後,包玉剛還需要30億港元的資金才能實現收購控股的計劃。原九龍倉的幾個英國大股東認為,包玉剛已經沒有資金了,30億港元對他來說完全不可能籌集到,因此,包玉剛根本不可能再收購九龍倉了。當時,包玉剛自己也對媒體記者說,現在的股價太高,收購太困難了,自己暫時想出去玩玩。接著,他真的坐飛機離開香港去歐洲休假。從周一到周五,媒體一直追蹤報道包玉剛的遊玩信息。大家都認為包玉剛已經放棄了收購計劃。但是,在周六和周日兩天,包玉剛卻不知去向了。
到了周一,包玉剛卻帶著30億港元資金又殺回了香港股市,一舉收購了九龍倉,成為九龍倉第一大股東,輕鬆實現了收購控股計劃。
原來,“失蹤”的那兩天裏,包玉剛分別請了幾個銀行家吃飯,憑借自己的信譽,輕輕鬆鬆地獲得了這些銀行家的貸款。正是長期建立起來的誠信讓包玉剛在這場收購大戰中獲得了勝利。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一個誠信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義氣,對於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作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保證做到。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成功、利潤便會隨之而來。”李嘉誠不僅是財富超人,而且被譽為誠信超人。
李嘉誠在創業初期資金極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廠商作保。李嘉誠努力跑了好幾天,仍一無著落,但他並沒有捏造事實,或是含糊其詞,而是一切據實以告。那位外商深為他的誠信所感動,對他十分信賴,說:“從閣下言談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不比其他廠商作保了,現在我們就簽約吧。”
麵對這樣一個好機會,而李嘉誠感動之餘還是說:“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勝榮幸。但我還是不能和你簽約,因為我的資金真的有限。”外商聽了,極佩服他的為人,不但與之簽約,還預付了貨款。這筆生意使李嘉誠賺了一筆可觀的錢,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李嘉誠也悟出了“坦誠第一,以誠待人”的道理,並“刻板地”奉行誠信的原則,從而獲得了巨大成功。
對於上麵提到的兩位家喻戶曉的名人來說,他們深深懂得誠信的含義,他們“刻板地”奉行誠信的原則,因此,誠信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財富。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誠信”或“不誠信”的事。誠信帶給人愉快的感覺,使人和人的關係變得親切、融洽;相反,會給我們帶來失望、傷害,甚至是仇恨。所以,一個不誠信的人,不會是一個向上、自信的人,當然,缺乏誠信的社會也不會是文明、和諧的社會。我國有句俗語叫“誠信是金”,說的是做人講誠信,就像金子一樣寶貴。自古以來,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講究信譽就是人們追求的品格和德行。
與人相處不要怕吃虧
古人雲: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被世人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留下兩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難得糊塗”,另一句是“吃虧是福”。
鄭板橋是康乾年代“揚州八怪”之首,詩壇名士,書畫名家,他康熙年間中秀才,雍正年間中舉人,乾隆年間得進士。他任範縣、濰縣縣令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逢災之年,盡封積粟之家,開倉放賑,活民無算;他當官意在“得誌則澤加於民”,因而體恤平民,改革弊政,勤政廉潔,“無留積,亦無冤民”,深得百姓擁戴。然而居官十年,他洞察官場黑暗,自覺大丈夫“立功天地,滋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時,他辭官回到故裏,靠賣書畫為生。鄭板橋以“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為最高處世哲學,並身體力行。這兩句飽含人生哲理,代表他畢生智慧的名句,雖曆經三百多年,卻依然膾炙人口。
放著父母官兒不當,在聰明人的眼裏,這不是糊塗是什麼?當官時,放著油水卻不撈,在聰明人的眼裏,這不是虧大了嗎?從古到今,聰明人何其多,他們爭權奪利,生怕當傻子,生怕吃虧上當,處處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無時無刻不在顯示自己的聰明才幹,處心積慮地執著追逐“權”與“利”。在他們眼裏,鄭板橋就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蛋”。
鄭板橋說“吃虧是福”的時候,沒說什麼虧吃,什麼虧不吃,多大虧吃,多大虧不吃。但他在跋語中寫道:“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在解釋“難得糊塗”時,他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可見,鄭板橋吃虧不是為獲得報酬。自己受損失,有利他人,他人不嫉妒,自然對我心平氣和;我沒因為獲得私利去損害別人,所以也心安理得。平安,就是福。
平民出身的鄭板橋,不似所謂的“精明者”,他即使當官,也拿得起、放得下,十分灑脫。鄭板橋當官時擅自開倉賑濟黎民,明知會得罪大吏,會被罷官,但是“糊塗”的他,為百姓卻不顧凶險,做了讓自己吃大虧的事;當看透官場腐敗後,他不肯與貪官同流合汙,做了讓自己更“吃虧”的事,他寧願辭官歸田,賣畫為生,清貧度日,也不肯與“聰明”的達官貴人狼狽為奸,享受肮髒的榮華富貴。鄭板橋是清正廉潔、關心百姓疾苦的七品芝麻官,他的“吃虧是福”是為勸說文人雅士潔身自好,勸其棄惡揚善而寫的。
認真想想,“吃虧是福”的道理真對。舉個例子:有兩個氣球,一個好大喜功,總想勝人一籌。當看到同伴的個頭和它一般大的時候,它很不服氣,因此它努力吸更多的空氣。為不使同伴超過它,它貪得無厭地吸食著氣體,把軀體撐的又肥又胖,皮膚薄得透明,顯得光潤有澤。就這樣,它還不滿足,又把自己的氣嘴紮緊,怕漏了一絲空氣。當一隻手來壓迫它時,它仍不肯鬆口,結果它不堪重負,“砰”的一聲破碎了。而另一隻氣球,不似同伴那樣爭強好勝,它吸食的空氣並不太多,總是保持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它的膚色當然不如同伴那麼光亮,氣嘴紮得也不太緊,當那隻手來壓迫它時,它就毫不吝嗇地釋放一些空氣,雖然損失了一些空氣,但保全了自己,所以這隻氣球仍然健在。
在古代民間,百姓家的楹聯有“能守苦方為誌士,肯吃虧不是癡人”的句子,這和鄭板橋的“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是相吻合的。
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一個人如若不擇手段地得到錢財,追名逐利,他在做人的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人格與尊嚴。但是吃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這需要能容忍、有氣量。能吃虧,是寬容大度、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象征。
曆史上很多的賢士君子,他們也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古時有一位林退齋尚書,他福德頗多,子孫滿堂。在他臨終的時候,子孫跪在麵前請求訓示,林退齋道:“沒有別的話,你們隻要學會吃虧就行了。唉!自古以來,許多的英雄,隻因為不能夠吃虧,而壞了多少的事啊!然而從古以來,也有許多的英雄,隻因為他能夠忍辱吃虧,反而成就了多少的事啊!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說是吃虧吃到了極點,後來韓信才能夠登壇拜將,被劉邦冊封為三齊王;而當時侮辱他的淮陰少年們,後來都投奔於他,成為他的屬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