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成績第一不代表能力第一(1 / 1)

曾經成績不好也不必消積沮喪,成績隻能代表過去,而能力才是決定將來的因素。

或許是教育製度的原因,使得中國的學生普遍重成績勝於能力,而這也誤導了很多家長和學生,讓他們都以為隻要能考個好成績,就意味著將來有個好工作、好前途。盡管人們的觀念在發生著變化,製度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這個觀念還存在於很多人的頭腦中。前些年,還出現過高分低能的笑話:一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牌的學生,竟然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雞蛋,連雞蛋皮都剝不下來。

其實每個人的智力特點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思維能力比較強,而動手能力比較差;有的人動手能力比較強,但思維能力比較差。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的成就,往往與一個人的意誌、興趣、情感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或機遇有關。

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學習成績隻能說明智力的某些重要方麵,它所反映的僅僅是學生對書本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有關影響智力因素的研究揭示: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成績隻能反映智力的35%,其餘的智力是不能用它來衡量的,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智慧。

人的很大一部分智力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實踐與生活經驗而獲得的。智力與知識技能的掌握雖然能相互作用,但學習動機、學習目的與態度、興趣與愛好等非智力因素同時影響著知識技能的掌握,使考試成績發生變化。智力與學習成績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卻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智商高,學習成績不一定好;智商低,成績不一定差。因為智商隻能測出一個人智力的當前水平,而不能測知一個人智力的潛在能力。

我們常勸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說:“這次沒考好,還有下次呢”,“這次考得不好,並不代表你下次也考不好啊”等等。這是因為,成績的好壞隻是前一段學習的總結,並不能證明你下一段的學習也會是一樣的結果。努力程度的不同,投入時間的不同等因素都會影響成績的變化。考試更多的隻是檢驗理論上的東西,然而這些理論隻有真正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但絕不是所有的理論都能夠轉化成等量的能力。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上學時他們的學習成績優異,在步入社會後並沒有取得和上學時成績相匹配的成就;而一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卻因為在人際交往或者統籌安排等方麵有著突出的能力而成就了一番驕人的事業。

所以,成績好,就好比是四人接力賽的第一棒領先,但那隻是暫時的,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還要看後麵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比賽的結果。由學校轉至工作的起點是否高,則好比第一棒和第二棒交接得是否順利。成績低的、交接不順利的,後麵還有三棒的時間來修正和趕上,乃至超越。

經驗之談

過去成績不好不是你現在需要擔心的,要知道,你第一棒不領先,隻能說明你暫時處於下風,但並不等於接下來的路程你還會落後,你還有機會迎頭趕上,甚至你還有可能率先衝刺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