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丟掉理直氣壯的想法(1 / 1)

想當然是魔鬼,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的習慣是正確的”隻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當你從學校、家庭轉身踏入社會這個大課堂那天起,你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就發生了大的轉變。這種角色的轉變也就意味著和以前不一樣的責任和義務,不一樣的地位和認識。在家裏你可以是小皇帝,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爺爺奶奶的心頭肉,但在社會中,你是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你是一個上司或者下屬,你是一個同事或者朋友,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你不同的職責。這個認識的轉變是年青的朋友初入社會必須要引起注意並加以改變的。

許多人由於在家裏養尊處優,或者很受家人和親朋的寵愛,在家裏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最起碼也是家庭優越感十足的。這種慣性思維、經驗性的認識,導致他們在踏入社會後,很長時間內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家人的疼愛和朋友的寵愛不是理所應當的,你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就應該那麼做,進而認為自己的上司、同事等也應該讓著你,處處為你著想。如果那樣的話,你遭遇的就不是一堵南牆了,也不會隻是撞一次頭那麼簡單了。

“想當然”是經驗的產物。經驗有時是個好東西,它可以避免我們在做同樣的事情時重複犯錯或走彎路,從而節約時間和資源。但是經驗並非永遠都奏效,因為大多數人分不清“同樣”和“相似”,事情總是發展和變化的,任何細微的改變都可能導致本質的變化。所以犯“想當然”的錯誤在所難免——憑經驗去感覺,而不是做真實的調查研究。

宋代王安石作過一首吟菊的詩,其中的兩句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後認為王安石一定是糊塗了,因為菊花是枯死枝頭而不落花瓣的,為了使王安石明白這個常識,蘇提筆加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大怒,將蘇東坡貶至黃州。蘇東坡到了黃州才發現,黃州的菊花與眾不同,竟然都是會落花瓣的。

不過,王安石後來也錯將南方一位詩人的詩句“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蕊”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殊不知“明月”是一種小鳥,“黃犬”是一種昆蟲。

經驗是把雙刃劍,經驗用對了地方便是可貴的;想當然正反都是魔,想當然無論怎樣都是不可取的。

經驗之談

由於想當然的原因,事情的結果總是和自己的預想是有差距的,有時候還可能呈現截然相反的結果。因此,就會給心理帶來很大的衝擊。不要小看“想當然”的危害,在各種心理性疾病的案例中,“想當然”是一種最常見的錯誤。他們或認為自己所想象事情,就是事情的真相;或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確無誤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