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問心有愧”的事,否則就要花更大的代價、更多的時間來後悔和彌補。

孔子說:“君子慎獨。”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要克製自己,不要做失道失德的事。

《禮記·中庸》也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看到,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東漢人鄭玄曾注解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對此,劉少奇曾解釋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在今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

一般的人很難做到“慎獨”。多數人在公開場合,在大的問題上,由於法製、輿論的壓力,不能不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但在獨處無人監督時,或者在細小的問題上,人們就容易放縱自己,暴露出自私、醜陋的一麵,做出一些有悖道德倫理的事,這大都是因為沒能做到“慎獨”。然而這些明知是在做錯事的人往往因“問心有愧”而終日不安,憂心哪天真相被人發現,害怕自己會得而又失。

從前,有一戶富人家請了一個幫工。這個幫工平時工作很勤勞,為人也很實在。他總是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深得老板全家人的喜歡。

時間長了,老板也喜歡他,就想多給他一些工錢,可又怕別的幫工心裏不服,說三道四,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那年梅雨季節過後,穀倉裏的糧食要搬出來晾曬,老板就在穀倉裏放了一錠銀子,然後點名讓他去曬糧食。

幫工看到了銀子,心裏一動,將它放起來收好。糧食曬完了,老板見銀子沒了,就知道是被幫工“撿”到了。老板對自己的做法很滿意,他覺得,這下既表達了自己對他的心意,還不聲不響,想必那幫工來年的工作一定更加努力了。

可是老板錯了!從那天起,老板發現,那位幫工不但沒有更加努力,反而做起事來遠不如從前,天天心神不寧、丟三落四的,往日開朗的笑容也很難見到了。原來,這位幫工“撿”到銀子後,開始了思想鬥爭,這錠銀子到底要交給老板呢?還是自己留下呢?按理說,“撿到猶如買到,當官都取不了”。可是,他又認為,老板平時待他不薄,這錠銀子還是應該還給老板。在這種思想鬥爭下,幫工被折磨得魂不守舍,幹活時也難免分心。

老板想了想,就找到幫工對他說,“我前幾天在穀倉裏掉了一錠銀子,你那天曬糧食的時候看見沒有?”幫工一聽,忙說:“看到了看到了。”然後如釋重負地把銀子交給老板。

從此,他又恢複了原來的狀態,幹起活來又快又好,人也跟著活躍起來了。

那些做了壞事的人之所以難以輕鬆快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中有鬼,因此寢食難安,飽受折磨,在這樣的折磨下,日子怎麼會好過呢?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身體機能發生變化,怎麼可能會有健康的身體呢?結果,常常因心理壓力過大短命而亡。早知這樣,當初又何必去做那些壞事呢?

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一則“暮夜無知”的故事:

楊震被任命為東萊太守,赴任時途經昌邑,以前被他推薦為昌邑縣令的荊州秀才王密夜晚來拜見,想送給他十斤黃金。楊震不收。王密便勸他說:“這大半夜的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

楊震義正詞嚴地說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很慚愧,隻好灰溜溜地告辭而去。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會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堅持“慎獨”,在“隱”和“微”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質,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鬆,永遠不會為擔憂所累,也不必為此花精力和心思。

經驗之談

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這樣自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問心無愧”不僅是對別人有所交代,更是對自己內心的審視。做到了這一點,即使你還有一些遺憾,也依然能靠保持輕鬆快樂的心情,在夜深人靜、獨處一室時安詳地享受那滿天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