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是宣泄積鬱、製造心理快樂的良方。學會自嘲,你就會擁有平靜健康的心態。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有失誤,誰身上都難免會有缺陷,誰都難免遇上尷尬的處境。有的人喜歡藏藏掩掩,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藏藏掩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變越醜,越描越黑。遇到窘境,如何冷靜應對,調整心情呢?“自嘲”是一劑平衡自我心理的良藥。你應該學會從自嘲中解脫自己,從失衡中找回自信。
魯迅先生受到的形形色色的誣陷、攻擊或誤解可謂多矣,除了必要的回擊、答複外,他也曾多次加以自嘲。如他將自己比喻成深夜街頭擺地攤的小販,“所有的無非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且介亭雜文·序言》)。而最能體現魯迅先生自嘲風格的,當數他寫於1932年的著名的七律《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在詩中幽默地嘲弄自己的命運、遭遇和處境,一如他的雜文風格,嬉笑怒罵,犀利深刻。他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麵地解剖我自己,發表一點,酷愛溫暖的人物已經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墳·寫在〈墳〉後麵》)。
一個自嘲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有生活情趣的人。如果不熱愛生活,誰會去發現自己的可笑之處,怎麼會覺得這可笑之處可笑,又怎麼會將這可笑之處講出來呢?
自嘲是一種美德。一個善於自嘲的人,往往就是一個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個勇敢和坦誠的人,更是一個將自己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看得很明白的人。
自嘲還是一種鮮活的態度,它可以使原本很沉重的東西瞬間變得輕鬆無比,會讓別人砸過來的重拳落在棉花上。
古代有一個文人叫梁灝,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為人。結果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受盡別人的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狀元近了一步。他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他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待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
自嘲使梁灝走過了漫長的坎坷,終於走向成功。自嘲,也使他保持了心境的平衡,走向了長壽,活過了古代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其實,用自嘲來穩定情緒的方法很多。比如:當你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時,你的生理缺陷遭到別人的嘲笑時,你無端受到別人攻擊時,你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吃虧是福”,“破財免災”等等調節一下你失衡的心理。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可以裝裝糊塗,為心靈增加一層保護膜。還可如前所述,適當幽他一默。
經驗之談
自嘲是一種智慧。生活有時總不那麼令人滿意,如果你一味地去追求完美,也許會患得患失,少了做人的樂趣。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來對待生活,自己給自己一點安慰,以感恩的心情來生活,也許我們會快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