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獻身(下)(2 / 3)

上海東方半導體器件廠羅地鴻在來信中說:

黨中央和各有關部門十分珍惜像彭加木同誌那樣的人民科學家……我相信曾與病魔和林彪、“四人幫”作堅強鬥爭的彭加木同誌一定能返回家園。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司稚東在1980年6月30日的信中說:

深望此次加木同誌征服巨大困難,創造奇跡,平安返回,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重大貢獻。

最感人的是少先隊員們的來信。他們向彭伯伯傾訴了最親切的話語。浙江臨安縣橫路公社丁村小學少先隊四中隊來信說:

我們少先隊員相信彭伯伯一定能像當年的工農紅軍一樣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長途跋涉,勝利回到大本營。敬愛的彭伯伯,我們一定像您那樣為祖國為人民為四化去攻文化難關。今天是紅領巾,明天是科學迷。

安徽淮北百善煤礦全體少先隊員給彭伯伯寄來了最珍貴的禮物——紅領巾,附上一封熱情奔放的信:

我們恨不得變成孫悟空,一個筋鬥翻到羅布泊,睜大火眼金睛,尋找彭加木伯伯。我們恨不得像孫悟空那樣,拔下一根毫毛,吹口氣,說聲“變”,變成千萬個孫悟空,千萬隻火眼金睛,把彭加木伯伯找回來。我們永記您的英名,您永遠激勵我們少先隊員去攀登科學的高峰。

他,死得太早!

彭加木為了找水,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英勇獻身了。

彭加木犧牲了。他死在邊疆,死在大戈壁。

這,不禁使人們想起他33歲時——1958年7月19日在新疆寫給黨支部書記王芷涯的信:

……我在離滬時已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把工作搞起來,並準備讓我的骨頭使新疆的土壤多添一點有機質(關於這一點請不必告知夏叔芳)。

誰知在22年之後,竟被自己的話不幸言中。他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讓我的骨頭使新疆的土壤多添一點有機質!”他生愛邊疆,死在邊疆!

在生前的一次閑談中,他還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

我患過癌症,我又戰勝了癌症,成為醫學史上的特例。我死了之後,請把我的遺體獻給醫院解剖,以對醫學科學作出我的最後一點貢獻!

這些話,如果不是一個無私的人,一個心胸寬的人,一個總是為別人考慮的人,是說不出來的。

1980年5月初,在他率隊奔赴羅布泊的前夕,他對助手小李囑咐道:

我要走了,實驗工作你自己搞吧。我這次去考察,那裏是很艱苦的,是駱駝也要渴死的地方!

對於死,彭加木是無所畏懼的。他曾與死神鬥過多次。不論在癌症麵前,在隔離審查室裏,他都沒有向死神屈服過。盡管他常開玩笑地說:“我早就可能死了。我現在的時間是‘揀’來的!”但是,他畢竟還是死得太早。他離開我們的時候,隻有55歲!

他,還有多少事,來不及做完哪。

他,曾經許下過自己的五大心願:

第一,到西沙群島去考察;

第二,到青海考察;

第三,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考察;

第四,到祖國寶島——台灣考察;

第五,到南極洲考察。

他並非空許願。1979年,當他聽說有一條船要從上海開往南極洲,他馬上跑去聯係,希望能去南極洲考察。他對領導同誌說:“我不暈船,我不怕艱苦!”

然而,他這五大心願,沒有一個來得及實現,就匆匆離開了人世。

他失蹤之後,同誌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清理他的遺物。他在考察時,帶了五個手提包,這些手提包是裝在一個大麻袋中。

這些手提包裏裝著標本、樣品、筆記、資料,就連一雙皮鞋中,也裝著岩石標本。然而,他自己的衣服,卻沒有放進手提包,都是隨隨便便放在麻袋之中。

在他的遺物中,有這麼幾本書:楊振寧博士著的《基本粒子發展史》,還有《大自然的趣聞》,《植物學拉丁文》和《病毒名稱》。

彭加木,這個傳奇式的人物,在傳奇的色彩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英靈永存

為了尋找彭加木,先後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尋找。黨和人民盡了全力尋找這位忠誠的兒子。

在彭加木失蹤一周年之際,1981年6月19日,中國科學院給中共中央書記處寫了報告,在報告中把彭加木失蹤定為“不幸遇難,以身殉職”。

1981年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第36期簡報發表《彭加木同誌羅布泊考察遇難尋找工作已經結束,近期將舉行追悼會》,對搜尋彭加木工作進行了總結,並且對彭加木作出全麵評價:

我院新疆分院副院長、上海生物化學所研究員彭加木同誌去年六月十七日在新疆羅布泊窪地進行科學考察時不幸遇難,已經一年。經報請國務院批準,擬於近期在上海舉行追悼會。最近,新疆分院就彭加木同誌遇難和尋找情況進行了全麵總結,現摘要刊登如下:

羅布泊窪地是我國古代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的要衝。對這塊既有考古價值又有豐富資源的寶地,近百年來中外科學家都十分感興趣。由於環境惡劣,交通困難,長期以來一直未進行過係統的科學考察。彭加木同誌知難而進,一九六四年曾到羅布泊西南邊緣的米蘭進行過考察。一九七九年初冬,又進入羅布泊北部及樓蘭古址一帶作初步踏勘。一九八○年五月九日,他帶領一支由化學、水文地質及從事動植物研究的各類專業人員和後勤、通訊聯絡人員共十一人組成的綜合考察隊,第一次進入羅布泊作試驗性考察。從五月九日到六月十六日的一個多月中,考察隊有四次比較大的行動,克服重重困難,行程幾千公裏,勝利地穿過了羅布泊湖盆,比原計劃提前二十多天完成了第一次考察任務。為了多做一些工作,給下次考察創造更好的條件,彭加木同誌提出利用餘下的時間,再作一次東進考察。考察隊六月十一日從米蘭出發,一開始就遇到了大風高溫,風沙彌漫,熱浪滾滾。夜間刮大風,帳篷經常被吹翻,同誌們不得不一人抱一根柱子坐待天明。六月十六日,考察隊到達庫木庫都克附近時,汽油和水隻能再維持兩天了。經過聯係,國防科委二十一基地同意給予支援。但彭加木同誌希望能自力更生解決用水,以減輕部隊運水的負擔。因此,當六月十七日上午同誌們在帳篷內休息時(六晝夜沒有很好休息,都很疲困),他不顧疲勞,冒著五六十度高溫,毅然獨自一人外出找水,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