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遇事大膽,勇敢邁出第一步(1 / 3)

勇敢,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在人生旅途中,我們不僅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種困難,也要靠勇氣去爭取事業的成功。一個從小勇敢的孩子,不怕困難,不怕危險,並且能夠戰勝困難,在危險中學會自救。尤為重要的是,這種勇敢的表現將影響自己的一生。

過河

那裏地處險惡的峽穀,澗底奔騰著湍急的水流,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橫亙在懸崖峭壁間,這就是過河的橋。

一行四人來到橋頭,一個盲人,一個聾子,兩個耳聰目明的健全人。

四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住鐵索,淩空行進。結果呢?盲人、聾子過了橋,一個耳聰目明的人也過了橋,另一個則跌下去,喪了命。難道耳聰目明的人還不如盲人、聾人嗎?他的弱點恰恰源於耳聰目明。盲人說:我眼睛看不見,不知山高橋險,心平氣和地攀索;聾人說:我的耳朵聽不見,不聞腳下咆哮怒吼,恐瞑相對減少很多。那麼過橋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論是:我過我的橋,險峰與我何幹?急流與我何幹?隻管注意落腳穩固就夠了。

生存一點通

很多時候,我們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為力量的薄弱,而是懾於環境,被周圍的聲勢嚇破了膽。所以,我們要幹好一件事,就要集中精力,不要被困難嚇倒,不要聽信別人的反調而打退堂鼓。讓我們記住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想象的危險

一個盲人過橋的時候不慎把腳踩出了橋麵。他身體一歪,幾乎栽到橋下。幸好橋欄杆上的橫木擋住了他,於是他用雙手抓住了欄杆,而身體卻懸在半空中。

盲人以前曾不止一次在這座橋上走過。尤其是在那春雨過後、山洪暴發的日子,他過橋時聽到橋下嘩嘩作響的流水聲,真有點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可是,這一次他過橋,正值秋高氣爽、小河斷流的季節。一般的人過橋看得見橋下幹涸的河床,走在橋上有走旱路的感覺。然而,盲人卻沒法看到河中的情形,他憑以往的經驗判斷,認為橋下必定是水流湍急的深淵。因此,他失足時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抓住橋欄杆不放,一邊奮力掙紮著,一邊著急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救助。

當時,從橋上經過的人,看到盲人抓著欄杆有驚無險、盲目恐慌的情景,既好笑又可憐地指點他說:“用不著害怕,你雙腳離地不遠,鬆手就可以著地。”盲人不相信這話,他心想:不肯拉我一把,卻要我鬆手掉下去,這不是存心害人嗎?想到這裏,他絕望地哭起來。

不一會兒,盲人力氣耗盡,兩手一滑,身體墜了下去。出乎盲人想象的是,頃刻間雙腳就觸到了地麵。原來這橋下真如那路人說的一樣,一點水也沒有。盲人這才鬆口氣,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生存一點通

一件事在沒有做之前,有些人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幹,這樣就貽誤了許多時機,耽誤了許多事情;而實際情況則是,問題根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大、那樣多,隻要放手去幹,就能獲得成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像那位盲人一樣,看不到真實的情況。這時,不妨大膽去幹,在實踐中邊摸索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看見成功的時刻。

破釜沉舟

秦末,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因為項家世代為楚將,楚地的起義將領都來歸附他們,於是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項梁率領大軍,和項羽等在山東、河南一帶,連續擊敗秦軍,打了好幾次勝仗。但秦軍大量增援後,秦將章邯在定陶(今屬山東省)一戰,大敗楚軍,項梁就在這一戰役中戰死。項羽、劉邦、呂臣等的部隊隻得撤退下來。

章邯擊破了楚軍,以為楚地的戰事可以告一段落了,便渡過黃河北攻趙地。那時趙歇為趙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退人钜鹿固守。楚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領楚軍前去救趙。

楚軍開到安陽,停留不進,直等了四十六天,項羽忍耐不住,催宋義快快渡河,同趙軍裏應外合,打垮秦軍。宋義不同意,說要等秦軍打得疲勞時,才能有機可乘,並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策劃,則你不如我!”此時正值冬季,天氣很冷,又加雨雪,士兵們忍受饑寒,而宋義隻顧自己吃喝,毫不在意。項羽氣憤極了,清早去參見宋義時,就在帳中把宋義殺死,割下他的頭號令全軍。將領們見殺了上將軍,個個驚懼,表示願意服從項羽。項羽報告了楚王,楚王就命項羽為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