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道: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因為,人的話一多,廢話就多,不該說的話也說起來了,結果給自己帶來麻煩。其實,說話的技巧不在於會“說”,而在於會“聽”,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既是尊重對方,也能從對方的話裏了解真相,為自己的出言有指打下基礎。
三隻篩子
有一個人急急忙忙跑到一位禪師那裏,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禪師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那個人不解地問。
“三個篩子,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在你再用第二個篩子去審查。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那個人躊躇了一下,說:“不,剛好相反……”禪師又打斷了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我要再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
“並不是很重要。”那個人很不好意地說。
禪師說:“既然你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麼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便不會困撓你我了。”
生存一點通
我們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做流言的傳播者,養成不隨便傳話的習慣。無數事例說明,許多不必要的擔心和混亂,都是謠傳造成的,事後一調查,原來都是道聽途說。所以,我們在傳話時,要仔細想想,這件事是否真實,是否善意,是否重要,如果是一些無聊的閑言碎語,最好還是一笑了之。古人說:謠言止於智者。我們要做智者,不要做庸俗的人。
不辯自明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漢代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生存一點通
公孫弘麵對指責,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大智慧。在漢武帝詢問的情況下,如果一味為自己辯白肯定無濟於事,因為旁觀者會認為他是繼續“使詐”。公孫弘承認自己沽名釣譽,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同時又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給人一種“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印象,從而進一步贏得皇帝和眾臣的好感。由此我們懂得:我們也不必對不實之詞極力辯護,最好不置可否,因為事情終會水落石出的。可見,不辯自明,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技巧。
兩種解夢法
一個國王夢見自己的牙齒都掉了,醒來後嚇出一身冷汗,覺得很奇怪。他立刻召來一個解夢者,問他這個夢是不是暗含著什麼意義或者預示著將來會發生什麼。
“唉,陛下,很不幸地告訴你,”這個解夢者說,“每一個掉落的牙齒,都代表著您的一個親人的死亡!”
“什麼?你這胡說八道的家夥!”國王憤怒地對著他喊,“你竟敢對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給我滾出去!來人呀,打這個家夥50大板。”
不久,另一個解夢者被傳召來了,他細心地聽完國王講述的夢境,臉上露出一抹微笑,說道:“陛下,我很榮幸能為您效勞,您真是洪福齊天!您將活得比所有的親人都要長久!”
國王聽後,立即眉開眼笑,他說:“你的解夢術實在高明啊!”然後,又安排侍從盛情款待他,臨走還賞賜給他50個金幣。
在一旁的宦官私下問這位解夢者:“就我聽來,你的解釋和第一個解夢者不都是同一個意思嗎?恕我直言,我並不覺得你的解夢術有什麼高明之處。”
那位聰明的解夢者笑道:“你說得不錯,不是我的解夢術高明,而是我說話比別人稍稍高明了一些。話有很多種說法,問題就在於你如何去說。”然後,高高興興地領賞去了。
生存一點通
任何一種意思,都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有直言相告,有旁敲側擊;有真情流露,有含蓄表達;有明話暗說,有引經據典……即使是罵人的話,也有“破口大罵”和“指桑罵槐”等多種方式。而不同的語言表述,帶來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說話是一門藝術,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不同的場合也要說不同的話,這是運用語言的最基本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