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隨機應變能力強的人能應付他人的攻勢,展現才能與智慧,在交際中處於有利地位。
要想提高社交口才的應變能力,還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第一,想象要豐富。在關鍵時刻能說出一些“神來之語”。因此要提高應變能力,就要善於對討論的話題展開聯想,這樣就可以隨機應變,應答自如。
第二,要了解對方。如果不了解和自己說話的另一方,就不能掌握他的思想狀況、心理特征,說話就沒有針對性,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了解了對方,才能隨時根據對方的變化作出反饋,並調整自己說話的內容。
第三,應變能力總是和心態有關。要想提高應變能力,就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在談話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況,要遇事不慌,並根據不同情況隨時轉換話題。
巧妙施展口才“柔道術”
學會施展各種口才“柔道術”,增添自己的語言魅力,會盡可能地避免在社交活動中失誤。
古人說:“人生惟有說話是第一難事。”乍聽之下,便會覺得奇怪:從嬰兒時期的“伊呀”學語開始,人生幾十年,說話難道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嗎?是的,的確如此。說話難就難在要說得恰到好處。
有一次,一位美國客人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之後,在附近一家個體飯店吃飯。老板娘燒得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國客人吃得十分滿意。
客人付款之後,突然發問:“如果毛澤東主席還在,會允許你開店嗎?”
這話不好輕易回答。說允許,顯然不符合事實;說不允許,又有貶低否定之意;如果幹脆不回答,也會影響交際氣氛。
隻見老板娘略加思索後,從容回答:“如果沒有毛主席,我早就餓死了,哪裏還能開店呢?”
如此巧妙的答話,讓美國客人讚歎不已。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語言的內涵和外延都應是確定的,要符合邏輯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際效果。上述美國客人的問話中,其實包含著一個隱蔽的判斷。老板娘聽出了客人的弦外之意,便巧妙地轉移話題,用毛主席締造新中國的功績以及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影響,來回答客人旨在否定毛澤東主席的問題,既不輕慢客人,又維護了毛主席的曆史地位。
像這樣“話題轉移”的語言技巧,在日常生活,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我們在運用這種“話題轉移術”時應該注意到,轉移了的話題與原話題應有一定的聯係,像韶山那位老板娘的巧妙回答,就沒有脫離談毛澤東主席的言語範圍。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利用各種方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學會施展各種口才“柔道術”,增添自己的語言魅力,這樣才會盡可能地避免在社交活動中失誤。
控製情緒 借題誇張
當我們在談話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的話語極具挑釁性時,不要立即憤怒地反擊。我們不妨借題誇張,間接地表明自己的不滿,這樣做的效果比直接用犀利的語言去反駁要好得多。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話不投機時,情緒容易失控,要麼衝對方大喊大叫,用苛責表示自己的憤怒,或是閉上嘴巴,用沉默來表示不滿。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欠妥,因為大吵大鬧和保持沉默都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所以,當我們在談話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的話語極具挑釁性時,不要立即憤怒地反擊。我們不妨借題誇張,間接地表明自己的不滿,這樣做的效果比直接用犀利的語言去反駁要好得多。
某次,一位記者向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
很顯然,記者的這一提問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潔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而易動感情的敏感問題。
蒙博托聽了,哈哈大笑之後反問說:“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用一句沒有根據的傳言來質問蒙博托是否廉潔,蒙博托沒有被對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編出一個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諷刺記者所提問題的荒謬與別有用心,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維護了自己的名譽。采用這一方法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切忌被激怒。
另外,在遇到語言衝突時,我們還可以根據現在的條件進行合理想象和似是而非的誇張,就能改變結果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