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進退有餘地,遊刃有空間:與朋友說話要講技巧(3)(1 / 3)

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取得了十萬支箭。在說話時,我們也能借別人的嘴,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要求。當然,這首先需要說話者具有一定的說話技巧,能繞個彎子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直言直語。特別是在求人辦事時,借別人的嘴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不會因直接求人而顯得沒有“麵子”,而且對方也不便直接拒絕,這樣就能順利地表達自己的心願,達到目的。

有一天,某秀才家裏揭不開鍋了。他萬般無奈,隻好放下手裏的書,拎著口袋到朋友張裁縫那兒去借點糧食。

張裁縫正收拾行裝要外出。秀才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張裁縫滿口答應:“好說,好說。這不,我正要進城收租金呢,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三十兩銀子,你自己去買糧食,好嗎?”

秀才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呢,等你回來,我一家人還不早餓死了嗎?他想了想說:“老兄啊,剛才我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

張裁縫說:“什麼事,快說。”張裁縫特別愛聽新奇的事兒。

秀才說:“剛才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半道上聽見有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看見人。原來是路旁的幹河溝裏,有一條小魚,嘴巴一張一張地在叫呢。它說;‘我是從東海來的,現在快幹死了,先生能不能給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這麼辦,你再堅持堅持,等我去找越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後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遊回東海去了。你看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說:‘我現在已快幹死了,隻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劃雖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變成魚幹了,先生隻好到魚幹攤上去找我了。’”

張裁縫聽到這裏,滿臉通紅。他連聲向秀才道歉。喊來家人,給秀才裝了滿滿一袋糧食。

在有求於朋友時,如果把話說得太直、太透,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或者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意思又不得不表達,這時,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傳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個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說出,便可以弱化對方的不滿和對我方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下次,當你有求於某人時,也不妨采用此法一試,即使沒有成功,你也保全了“麵子”,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因此,為了提高你的說話水平,你何不一試呢?

收斂鋒芒,不要咄咄逼人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你自己。如果你在說話之前,先去掉霸氣、傲氣,換成和氣,那麼就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也能更好地獲得人緣。

很多人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喜歡用一些犀利的語言,或強硬的態度,去表明自己的觀點,或是反駁對方,希望能在語言上戰勝對方。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卻並不值得稱道。因為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你自己。如果你在說話之前,先去掉霸氣、傲氣,換成和氣,那麼就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也能更好地獲得人緣。

美國前總統林肯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待人處事不夠謹慎,甚至有些狂妄。他常常寫信指責別人,有時竟將這些信故意扔在鄉間的道路上,讓路人拾起。直到他在伊利諾州的斯普林費爾德當了一名律師,仍沒有改正這個缺點。

有一次,林肯又在某報上發表了一封匿名信,嘲諷一位叫詹姆斯·希爾茲的政客。當人們讀到那封信時,無不捧腹大笑,致使全城輿論嘩然。然而,希爾茲可不是好惹的,他看到這封信後暴跳如雷,發誓要找到寫信人和他作生死決鬥。當他查明信是林肯寫的以後,馬上騎馬來找林肯,要同他決鬥,後來差一點就發生了一場流血事件。

林肯從這件事情中吸取了寶貴的教訓。從此,他再也不寫那些挖苦別人、傷害別人的信了,再也不去嘲笑或指責旁人了,而且他還經常告誡自己的朋友:“不要指責別人,你自己也不會受人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