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攻如破竹,守若金湯:善用辯論之術勝過百萬雄師(2)(1 / 3)

這位天文學家麵對眾人侮辱人格的挖苦嘲諷,沒有氣急敗壞地與之對罵,而是以學者的睿智從一個哲理的角度,從容不迫地回擊了挖苦嘲諷者的無知與無聊。語氣與態度雖然平和,但回擊的鋒芒卻異常犀利。

在論辯中,有時可以對對方侮辱人格的話進行改造,仿擬其語言形式,再按其思維邏輯進行類推,借對方之勢,進行反擊,這種技巧往往也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下麵這個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天,有個女傭人到主婦家去做工。主婦對她說:“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阿紅,這是我以前那個女傭的名字,我不喜歡改變我的習慣!”

女傭人輕輕地回答說:“尊敬的主人,我也喜歡這個習慣,這麼說來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可以叫您牛先生,因為這是我以前的主人的名字。”

主婦用原來傭人的名字稱呼新傭人,是對女傭人的人格侮辱,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聰明的女傭人也按照主婦的語言形式和思維邏輯進行了仿擬類推,借勢進行反擊,以回敬主婦的不禮貌行為,十分巧妙得體,使主婦哭笑不得。

由此可見,巧妙的反駁所達到的效果,有時比直接反駁更有效,更能維護自己的尊嚴。

因勢利導,借他人之力助己之威

在某些場合,當局勢對我們不利時,不妨借對方的“力”來助自己的“威”,從而加強說話的效果。

借力使力是口才高手常用的方法。在某些場合,當局勢對我們不利時,不妨借對方的“力”來助自己的“威”,從而加強說話的效果。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喜歡在公眾集會上朗誦自己的詩歌。他也常常收到小紙條,有表示歡迎和支持的,有提出問題的,也有無理攻擊和辱罵的。

在一次集會上,他接到這樣一張紙條:“馬雅可夫斯基,你自以為你是一個無產階級集體主義詩人,而你的詩卻時常寫‘我’、‘我’,‘我’,這說明什麼?”

馬雅可夫斯基當眾讀出紙條內容,略加思索,反駁道:“哦,你以為尼吉拉二世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嗎?他時常說:‘我們’、‘我們’……可不能在任何場合都說:‘我們’,譬如:你向姑娘表白愛情時,難道你會對她說:‘我們愛你’嗎?如果這樣,那邊隻好反問:‘你們有幾個呀?’重要的是,你們要永遠記住:‘我’——這是蘇聯公民。還有,為什麼當我講到自己或以自己的名義講話時,也就是代表著你們呢?因為我首先認為,我已經把我的筆,獻給了今天的時代,今天的現實和它的勤務員——蘇聯政府和我們的黨!”

馬雅可夫斯基的話音剛落,會場上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這裏,馬雅可夫斯基抓住對方問話中的“我”,未作正麵解釋,而是轉移話題,以反問尼古拉二世的“我們”來作答,巧妙地回擊了對方。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身

在和對方講話的過程中,用對方講的道理、辦法,照樣畫葫蘆反還給對方,使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且還是“啞巴吃黃連,有苦也說不出。”

“以其人道,還治其人身”是口才高手經常用的一個策略。即在和對方講話的過程中,用對方講的道理、辦法,照樣畫葫蘆反還給對方,使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且還是“啞巴吃黃連,有苦也說不出。”另外,“以其人道,還治其人身”還是對付詭辯的秘密武器之一。

田駢是齊國的辯土,他經常標榜自己不喜歡做官,並以此自命清高。其實,他有大批仆從,那勢頭與做大官的並無兩樣。

一天,他正與門客在花園裏對弈,忽然一個齊國人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