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能做會說才幸福,隻做不說要孤獨(5)(2 / 2)

當今的社會,孩子是備受關注的對象,也是各種壓力的“眾矢之的”,他們幼小而脆弱的心靈承受著各方麵巨大的壓力,他們其實很累。作為父母,應該學著去做孩子的朋友,在心理上讓自己恢複一顆“童心”,以孩子“同齡人”的身份去跟孩子溝通。

孩子的內心語言是他們的希冀和夢想的積澱,有很多可以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和努力的參照。作為父母,平時應該多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麼,把孩子的心裏話悄悄記錄下來,用這些話去鼓勵孩子成長與進步,這比父母告訴他們一萬句“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效果要好千百倍,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東西,他們很容易接受。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讓他們主動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呢?

1.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擁有一顆童心,像孩子的同齡夥伴一樣與他們相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的身份,像朋友一樣去與孩子說話和交往,當你融入了孩子的世界,孩子才可能真正接納你。

2.多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

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好惡、心理需求等等。

3.不要急於對孩子下指示和命令。

現代的父母由於忙於工作或應酬,在與孩子說話時,往往會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指示甚至是命令,希望孩子能乖乖地照自己的話去做。所以,很多時候父母根本不能很認真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聽真,就已經收場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與父母相處越來越不舒服,代溝越來越深,溝通越來越困難。

4.學會與孩子的感受“共鳴”。

當孩子受了委屈或打擊、和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別時,他會很傷感,可能會哭大半天,父母在這個時候絕對不能煩他甚至凶他,也不能隻是安慰他說“沒什麼的,堅強一些”,“這其實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近人情,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根本不懂他的內心感受。但如果父母這麼說:“好孩子,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這樣的!”相信會有不錯的結果。

5.正確應對孩子的“潛台詞”。

每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應首先弄明白其真正的含意,並針對孩子的真正需要做回應。比如孩子問:“媽媽,您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真正的內涵其實是:“媽媽,我想跟您一起去買菜。”假如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啊?”孩子聽了一定會很興奮。

6.盡量避免使用負麵意義的語氣。

對孩子說話,盡量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限你在三秒鍾之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真笨”、“你無藥可救了”、“你太廢物了”等等帶有命令、威脅、謾罵、侮辱性的言辭或語氣。

7.學會經常變換新鮮話題。

跟孩子交談不要總是“老生常談”,否則孩子會失去興趣和耐性。要經常變換談論的話題,比如:“寶貝,猜猜今天我遇到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外星人真的來到地球……”等等,肯定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在學校乖不乖”更讓孩子感興趣。

8.經常帶孩子到生活實踐中去。

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教育源自於生活。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大自然或社會中去體驗生活,讓他們觀察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行人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乞丐的生活狀態……並讓他們學著對各種事情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孩子的各種能力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9.尊重孩子的隱私,替他保密。

即使對於最親最愛的父母,孩子仍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隱私和秘密,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他們存放自己的隱私和秘密。假如不經意間,父母發現了孩子的某些隱私或秘密,請若無其事,並替孩子保守好秘密,千萬不要泄露給外人,否則,有可能極大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