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2、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則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3、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著心理的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即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4、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以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5、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和應對能力。
6、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發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注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8、健全的個性特征
個性(人格)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為模式,具有相對的傾向性和穩定性。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和後天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總和。自幼培養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9、自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如果自我評價過高、自命不凡,會因盲目自信導致意外失敗而沮喪,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若自我評價過低,會產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氣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失去機遇從而一事無成。恰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10、心理耐受力
對突發的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壓力、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為心理耐受力。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發育和個性形成時期,其可塑性強,應及早培養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敗、挫折的堅強意誌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障礙的幾大特點
1、不協調性
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青少年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
2、針對性
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動作行為等),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
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子;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
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