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形成原因
所謂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幹擾,而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都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心理疾病學術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誌障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
心理疾病出現通常都有以下這些原因:
1、超負荷的學習壓力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中考、高考生都被高強度的學習壓力所困,且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無法得到及時的調理,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鬱等症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2、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情感的失誤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如家庭中有離異,變故等情況。受到感情創傷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從而讓自己沉淪。
3、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青少年沉迷於網絡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這些人每天把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極可能誘發心理疾病。如長期上網聊天、遊戲、網戀,極可能使上網者因長期處於虛擬狀態而影響其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人格分裂。
4、生活貧困加重心理壓力
這一群體主要是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某些高校貧困生在學校裏,一方麵由於經濟狀況的窘迫,一方麵由於虛榮心的作怪,現實與虛幻相抵觸,導致矛盾心理的形成,使得高校貧困生心理疾患概率增高。
5、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有些人對考分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往往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也許也從來沒有受到過打擊。由於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很高,常常花費了很多時間在上麵。可現實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當然就容易出現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於求成而拚命學習,不斷給自己施壓,總是苛求自己。結果常常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失敗,並誘發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障礙。
6、學習任務過於繁重
學生天天麵對著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複習資料,麵對著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負。目前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患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數。考試壓力所引發的心理症狀主要有:反應遲鈍、焦躁不安、學習恐懼、抑鬱及厭學心理。所以要盡快調整好心態,積極麵對人生。
7、被過分的溺愛
被父母過分溺愛的青少年,除了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懼甚至有暴力傾向。在家有父母溺愛,等到真正走入社會了,各種弊病就出現了,這些弊病就像一種潛在危機、定時炸彈,引爆後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8、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而難以適應。這種不適應包括很多方麵: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看不慣,又因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鬱悶、煩躁;對學習裏的競選或是同學看不慣;以為自己受到老師偏見而憤憤不平;因家庭的變化或是其他原因而產生失落感、無歸屬感;因個人技能與現代化的差距而焦急、無奈等等。以上這些都可以導致人們出現“心病”。
心理疾病的特點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誌)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
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誌減退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
由於中樞控製係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製人體各個係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係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影響心血管係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
3、損害大
此狀態的患者不能或隻能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裏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
此狀態的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複。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複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