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心理飽和現象(1 / 1)

“心理飽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是說人已經處於一種非常厭煩的,不想再繼續某項任務的心理狀態,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著“擰螺絲的活,幹久了,他看見過路女人胸前的一對鈕扣,也用扳手去擰。又如一位領導參加書法展會,工作人員請他題字,他信手寫下“同意”二字。這雖屬笑話,卻也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飽和現象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看到那裏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為什麼我買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性子!”心理飽和導致這筆生意流產。

心理飽和多為負麵效應。比如老師布置了100道數學題,學生開始做作業時,剛開始動作快,做得也正確,但做到後來,速度慢了,還常出差錯,同時出現厭煩情緒。同理,一個工人做同樣工作,而幹部卻整日玩樂等,都可能出現心理飽和的現象。簡而言之,他們幹膩了。

心理飽和的能量很大,許多自殺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飽和戲稱為“自殺者的幫凶”。

由此可見,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並非不治之症。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壓力。

對於心理飽和,我們應該有清醒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並時時幹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一經遇上它,要沉著,莫驚慌,要善於知己知彼,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它“大化小,小化了”,讓它遠離我們的正常生活。

如何預防心理飽和現象?

心理飽和並非不治之症,注意下麵幾種方法就能起到有效預防的作用。

1、首先在認知上要正確積極看待心理飽和。當你把心理飽和當成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改變,重新審視自己,學會合理地安排各種任務,建立有張有弛的節奏,製訂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對時間進行合理管理,不超越自己的能力,壓力就會大大降低。

2、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腦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必要條件。剝奪睡眠使大腦過度疲勞,會產生對學習的厭倦感,導致心理飽和。如果自己感到疲倦了,最好馬上休息。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應多增加幾次休息,一般來說一小時內應有一次約10分鍾左右的休息時間。

3、人要善於釋放情緒勢能。人有時會覺得抑鬱無聊,幹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進而出現頭昏腦脹,心煩意亂,這是一種情緒饑餓。人倘若長期得不到情緒的體驗,活力就會一天天喪失,煩惱和疾病就會纏身。

因此,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壓力。另外,要尋找多種不良情緒的宣泄途徑,積極培養生活樂趣。學會或參與一門藝術,無論是投入地表演,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若解不開心結,可以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別讓心理飽和成為自己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