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應
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狐狸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如果狐狸隻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但狐狸饑餓啊,看到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葡萄,想摘又摘不到,就隻能自言自語地說:“葡萄是酸的。”
這則寓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而心理學中也就有了“酸葡萄心理”這個術語,用來解釋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是人類心理防衛功能的一種。心理學上也將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製或“酸葡萄”效應。
生活中,我們不乏那隻狐狸的境遇與心態,當受到挫折時,就找理由醜化得不到的東西。比如某學生沒有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學,就在心裏說,沒考上名牌大學也好,那裏競爭激烈,說不定學習要拚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學學習,說不定我輕輕鬆鬆地讀書就可名列前茅。這一來,他情緒很快恢複常態,不再煩惱。
“酸葡萄心理”是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衛功能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然而沉溺其間對心理生活卻有顯著的副作用。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總是尋找理由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開脫,這就活得太窩囊,可悲可歎了。
酸葡萄效應與甜檸檬效應
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隻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不說自己達不到的目標或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認定的較低的目標或自己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借此減輕內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為減少或免除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夠接受現實。
學習任務繁多的青少年如何正確運用這兩種效應
1、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緩解心理壓力
應該肯定,合理使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具有明顯的積極教育引導意義。作為一種應對挫折的心理防禦形式,無論是其中的“酸葡萄”效應還是“甜檸檬”機製,當學生尤其是好勝心過強的學生受到挫折後,適當地應用,都能減輕心理壓力。當學生過分沉浸在由於困難或目標未競而導致的心理不安、緊張乃至消沉的負麵情緒中,個人可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幫助自己擺脫由過度的焦慮帶來的對身心健康的危害,利於及時調整心態、確立下一階段的前進目標並為之努力。
2、抑製“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激勵奮進向上
學生為自身所受挫折找尋借口,或者明知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卻不能正麵、理性的麵對,這最終在結果上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導致個體自我萎縮,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麵,這種心理容易蛻化學生的奮進意識和正麵看待事物的習慣,逐步在師長和學生之間失掉信任,落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比如一些樂觀開朗的學生經常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機製,為失敗行為采取“阿Q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不過這倒容易導致缺乏進取心。在挫折麵前,有的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責怪別人,有的還無中生有替自己開脫。這就是過分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的結果。
要抑製這種心理的過度發展,就必須讓合理認識自己。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優勢大於弱勢的個體,以此來保證自己應有的競爭力,但缺陷和弱勢也是人人皆有、不可回避的,如果一味強調自身的積極價值而回避客觀存在的不足,根本不會取得長足意義上的進步。
酸葡萄與現代生活
在現代生活中這種酸葡萄效應現象很是普遍,例如在學校裏,如果一個同學考試得了高分或是得到了學校頒發的獎賞,而你卻沒有獲得,這時你就會有這種酸葡萄效應.或許應該說是嫉妒心在作怪。
其實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魚與熊掌還不可兼得呢!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別人的優點來比對自己的不足,有時拿自己的優勢對比他人的不足也是可以的,這並不是對他人的輕視而是對自己的肯定,給自己一個無須輕羨別人的理由!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要一味的去比對別人,比對別人有什麼意義呢。要記住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你永遠都不會變成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