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怎樣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1 / 1)

很多中學生喜歡將自己談得來的同性夥伴稱為“死黨”,他們往往是同班同學,有著相同的性別和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整天形影不離。可以說,同伴中的“死黨”是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無話不談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夥伴兼“親信”。基於這種“特殊關係”,決定了“死黨”地位的微妙性——牢不可摧,又脆弱得不堪一擊。

同伴交往困惑總結:

專家發現很多中學生的問題都具有相似性,並對三類最普遍的問題做了歸納和分析:

問題一:和朋友發生矛盾後,如何既不丟麵子又能讓他(她)原諒自己?

第一,想和朋友和好,不必考慮麵子問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要有太多顧慮,至於對方理不理你,那是他的事情。你主動和他和好,更能體現出你的寬容、大度、有涵養,大大方方地和他說話、聊天,就像和其他同學一樣,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寬容大度是最重要的,也許他正等著你呢?

問題二:我的兩個好朋友最近發生了矛盾,自己夾在中間,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

第一,人與人之間由於性格、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產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彼此是好朋友,相處時間長,也會產生矛盾,會傷害感情。但換個角度想一想,產生矛盾,更能讓同伴看清朋友,了解朋友,了解他是如何對待困難、對待朋友的,隻有相知才能發現彼此是否誌同道合,隻有誌同道合者才會成為知心朋友。這樣想,是不是輕鬆一些?

第二,處於這種尷尬情景中的你,也許比他們本人還著急。這時需要你仔細地想一想,兩個人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原因是什麼?他們之間有沒有想和對方和好的可能性。建議你在適當的時間,比如放學路上,問問他們的看法,暗示他們和好。

第三,朋友之間的矛盾,更需要當事人自己去主動解決。不必過於在意這件事,冷處理一段時間,有時候越解釋,越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過一段時間後,這件事自然就不存在了。

問題三:當發現朋友並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好時,怎麼辦?

第一,人無完人,朋友之間,也要有一種接納。你接納對方的優點,也要接納對方的缺點,否則自己就不可能有朋友。麵對朋友的缺點,尤其是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好時,要學會適應,而不是讓別人適應你,這也是與人交往的必要常識。

第二,交朋友也應該有選擇,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交,脾氣很壞的人、嫉妒心很強的人不交也罷,放開眼界,你會有許多好朋友的。

克服不良心理:

如果想贏得純真的友誼,嗬護同伴“死黨”的堅不可摧,中學生必須真誠地對待同伴,還要小心以下不良心理成為友誼道路上的“攔路虎”。

1、自卑與自傲。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自傲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盛氣淩人,自以為是,甚至不願與人為伍。

2、自戀心理。與自傲心理不同,自傲心理側重於外部行為表現,而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為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此也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她)。

3、害羞封閉。在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澀,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為交往中的被動者。封閉表現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欲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克製,使交往無法深入。

4、猜疑恐懼。有的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特別是在眾人麵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於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為交往恐懼症。

5、隨意支配。表現為在交往過程中,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隻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著自己情緒的變化來對待和進行交往。高興則交,不悅則斷,變幻莫測,使人難以與之交往。並且為滿足支配欲為目的,拉幫結夥,惹是生非,一旦對方不聽其支配,便斷絕交往或施以懲罰。

6、嫉妒敵視。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和優勢、榮譽和成績十分不滿,抱有憎恨情緒,冷嘲熱諷,甚至采取不道德行為。有的甚至仇視、厭惡他人,認為人和人之間無信任和善良可言,皆為爾虞我詐,往往產生報複行為和其他攻擊行為。

7、泛化心理。在交往中,缺乏辯證思維和求實精神,把對方的某一優點無原則地加以泛化,使交往難以健康發展。

8、逆反心理。重要表現在同伴交往中。對對方的言行不加分析地反抗和抵製,使雙方關係緊張,交往難以順利進行。

9、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目的,不顧他人利益和需求,時常引起同學的不滿和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