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學生很多都具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又經不起任何挫折和幹擾的脆弱的“蛋殼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環境,或受到批評,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輕生行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對挫折的忍耐力,對中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如何培養自身的對挫折的忍耐能力呢?首先,我們要認識挫折。
第一、我們要意識到挫折的存在性。意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人生並非處處美好、舒適。每個人都會經曆挫折,挫折其實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從而要從心理上做好準備,如學習、人際交往等。
第二、我們要意識到挫折的兩重性。挫折的結果一般帶有兩種意義:一方麵可能使人產生心理的痛苦,行為失措;另一方麵它又可給人以教育與磨練。我們應該看到挫折的兩重性,不應隻見其消極麵,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挫折。
其次要掌握幾種抗挫折的方法,有效的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
1、目標補償
即最初的目標受挫後,用其他的目標代替原來的目標,以其他的成功來給予補償。當我們在某一方麵遭受挫折時,可以通過在另一方麵爭取成功來減輕挫折和心理不適,取得心理平衡。古今中外這方麵不乏其例,如明朝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科舉落第之後,轉而潛心研究藥物學,最終寫出了《本草綱目》。
2、積極轉移
即通過轉移,把受挫後產生的消極情緒轉達化為積極情緒,減少麵對挫折的恐懼心理。學生如果過分注重某一次挫折事件,往往會苦悶、悲慟難消,有時甚至進入惡劣情緒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因此,要懂得遇到挫折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用轉移情緒的方法來化解。比如翻翻自己心愛的影集、看看電影、逛逛公園,找同學打打球、做做遊戲等。
3、適度宣泄
人們在遭受挫折時產生的緊張情緒,必須經過某種形式得以發泄,否則積累過多,容易導致精神失常。所以我們中學生可以運用一些適當的宣泄方法。方法有:一是“哭”。遭遇挫折時,哭並不一定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適度的宣泄方法。經研究表明,人遭遇挫折後,通過流淚可以將一些有害的物質排泄出去。所以,當遇到挫折而無法控製悲傷時可以大哭一場來宣泄自己的苦悶;二是“傾訴”。即遇到挫折時把自己的煩悶向依賴的朋友或親人訴說,也可以寫日記,傾訴自己的不快和今後的打算。
最後我們應調整自已的心態。首先我們可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我們中學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青春年華,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幻想,對學習和生活難免抱有較高期望和較高要求,但由於對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計不足,對自身能力、知識水平缺乏全麵認識,所以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容易產生挫折感。因此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時注意不輕易否定自己。其次,我們要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挫折可成為弱者巨大的精神壓力,也可成為強者勇往直前的動力。要意識到堅強的性格需要個人有意識的磨練,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歌德曾說過:倘不是就眼淚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樹立堅定的目標,培養樂觀精神,這樣一來就能從逆境中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