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一門學問
書麵語言與口頭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書麵語言是給人看的,可以反複看多遍;而口頭語言是給人聽的,它是稍縱即逝的。古語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那些具有淵博知識和良好口才的人交談,的確可以讓人受益匪淺。良好的話語不僅帶給人愉悅和歡暢,幫助我們增加知識和修養,激發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增進人們感情。
好口才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一個善於說話的人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還必須有嚴密的思維能力,懂得分析、判斷和推理事物的來龍去脈,說出話來才能滴水不漏,有條有理;此外,還必須有流暢的表達能力,詞彙豐富,知識淵博,話才能說得生動、明了、通順。正因為好口才具有綜合能力的特征,所以說,好口才是學識的標誌,是一門學問。
曆史上有作為的人,都把口才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從而具有雄辯的良好口才。比如,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羅就是一位雄辯家。公元前63年,西塞羅當選為執政官,遇到了以喀提林為首的陰謀集團奪取政權的事件。為揭露他們的陰謀,西塞羅在元老院接二連三地發表了著名的《反對喀提林》四篇演說。在演說中,他表現出了高超的口才,把諷刺、比喻、比較等修辭手法同簡練明快、優美動人的詞彙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演講跌宕起伏,銜接緊湊,猶如高山流水般歡暢清澈,雄壯有力。結果,喀提林失敗了。口才成功地幫助西塞羅達到了既定的政治目的。
再如,革命導師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最初年代裏,為了動員群眾扞衛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也曾深入工廠、農村、軍隊發表演說300多次,號召人民起來與形形色色的階級敵人作鬥爭,有效地團結了人民。試想,如果一個領導者在動員群眾的時候沒有很好的口才,處處依靠秘書起草講稿,然後照本宣科,效果就會大相徑庭。
現代社會中,口才這門學問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作用。其重要性愈來愈明顯地呈現在人們麵前,從而也加深了對它進行研究的迫切性。在這方麵,歐美各國都一直把口才當做一門學問來看待。各級學校都開設口才課,連高層的政治家也參加訓練,所以現代西方人都很擅長口語的表達。而在我國,口才訓練則相對要薄弱得多。
有些人以為自己將來並不想當教師,更不想當企業家、外交家,口才的學問似乎可有可無。殊不知,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人們口語表達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學家也根據需要發明了口語指揮機器。現代化的車站、碼頭、飛機場,甚至開汽車、開飛機都可以通過人機對話進行指揮和管理。在日本和美國,口語自動識別機可以用來預訂火車票。人和機器對話,雖然不要求有縱論天下的雄辯口才,但口才的一些基本原則還是要熟練掌握的。如果說的不是標準語,而是含糊不清、顛三倒四地表達,那麼,機器就不會按你的意願去辦事。
由此可見,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人們學習口才這門學問越來越迫切。隨著人們社會交往的增多,說話、演說、交流的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現代西方人,也將“口才、金錢、電腦”戲稱為人生的“三大戰略武器”,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口才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好口才可以通過練習得來
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是天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戴爾·卡耐基說:“世上沒有天生的演講家。”一個人的觀念造就了人的行動,如果觀念改變了,人生也能改變。任何一種能力,都是經過後天培養、鍛煉而成的,好口才也可以通過練習得來。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葛底斯堡演說”已鑄成金文,至今存放在牛津大學,被作為英文演說的典範。他的多次法庭辯護演講,幾度轟動全國。同許多演講家一樣,他的演講才能也是靠苦練獲得的。他年輕時,經常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裏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為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他曾對著樹樁和成行的玉米演講過多次。
古希臘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發音不清、說話氣短、愛聳肩的毛病。可是,當時在雅典想要當一名演說家,必須以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富有辯才見稱,尤其需要廣博的知識。他最初演說時很不成功,以致被觀眾轟下台。然而,失敗、嘲笑與打擊並沒有使他氣餒。他一方麵刻苦讀書,虛心請教朗讀方法,學習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另一方麵,他又向著名的演講者請教。為了練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說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麵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麵不停地吟詩。為了克服聳肩的毛病,每次練習演講時,他都在自己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自己的雙肩,迫使自己隨時注意改掉不必要的動作。為了自己能安心地在家練習演講,不外出遊走,他剃了陰陽頭。他還在家裏安裝一麵大鏡子,經常對著鏡子練習演講,以克服演講上的毛病。後來,他終於成為一名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
我國著名的現代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也是著名的演講家。他的演講之所以成功,也是與他年輕時刻苦練習分不開的。
1919年,他在清華大學學習,從不間斷演講練習,一旦有所放鬆,就立刻警覺起來。他常在日記裏警告自己:“近來學講演練習又漸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後。”“演說降到中等,此大恥奇辱也。”他堅持練習演講,在1920年1月9日的日記裏寫道:“夜出外習演講十二遍。”1月10日他又寫道:“演說果有進步,當益求精致。”北京的1月天寒地凍,可他毫無畏懼。14日,“夜至涼亭練演說三遍”,回宿舍又“溫習演說五遍”,第二天又接著練習演說。
1983年元旦,英國女王為多年給首相撒切爾夫人擔任顧問的戈登·裏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績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爾夫人的演說能力和應答記者提問的能力;為撒切爾夫人撰寫了深得人心的演講稿……一句話,為英國塑造了一位嶄新的“風韻綽約、雍容而不過度華貴、談吐優雅和待人親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可見,就是英國首相也有專門的演講顧問,輔導首相練習口才。
上述幾個例子充分說明,任何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哪怕是笨嘴拙舌,甚至犯有口吃的毛病,隻要不怕困難,長期實踐,就一定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青年人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既是社會交際的需要,也是順利實現理想目標的可靠保證。然而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來源於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更主要的在於為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學習和實踐。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意即當你在和對方交談時,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並且也要視當下的具體情況靈活應變,以便在迎合對方心理的同時,也贏得對方的好感。唯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時,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獲得的東西,而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種技巧。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僅要看話語是否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別人能不能心領神會並且樂於接受。如果你所說的話讓別人聽不懂,或者讓人沒有專心聆聽的意願,那麼這樣的談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與不同身份的人交流
與地位較高者談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態度要表現出尊敬;對方講話時要全神貫注地聽;不要隨意插話,除非他希望你講話;回答問題要簡潔得當,盡量不講題外話;說話自然,不要顯得緊張。同時,還要顯出你自己也是尊重自己的,不應該隻做一個“應聲蟲”。若你隻說“是”,那麼你的話就可能會使別人不悅。
而與地位低於你的人談話,則要莊重。和一個地位較自己低下者談話,你也許會談得很多或漫不經心,因為你覺得和他談話太簡單,不用多費腦筋,所以你的話會使他產生很隨便敷衍的印象。因此,在與一個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談話時,你應使他覺得對他所說的話十分感興趣,而且你必須請他發表自己的看法,必須做到莊重、有禮、和藹,避免以一種領導者的態度自居。既要讚美他人完美的工作成績,又不要講話太多,顯得太親密,更不要以你自己優越的地位來威嚇他人。
和女性談話時,你得先開個頭,然後她就會接下去。可以詢問天氣;詢問她的健康;詢問書籍、金魚、花草或其他種種事物。總之,要詢問她們所感興趣的。同時應該切記,要以她們為中心,采取一種可使對方感情增加的談話口氣、態度和方式,那麼,你和她之間的對談,就能很愉悅而順利地進行下去。女人們喜歡談她自己、她的家庭及她的嗜好,喜歡發表她的意見,更喜歡告訴人家她是一個多麼好的人,所以她需要一個好的聆聽者。假若你想用談話來吸引女人的話,那麼你就不要輕視她,不要以為她們知道的比你少,或她們的意見毫無價值,要對她們至少像對待一個可敬的對手一樣。這樣,就能迎合她們自尊的天性,而使她們覺得與你談話十分快樂。
與不同年齡的人交流
同一交談內容,對不同年齡的人,用語也應有所區別。比如打聽對方的年齡時,對老年人不宜說:“您今年幾歲了?”而應問:“您今年高壽?”或“您今年高齡?”對中年人不妨問:“您今年多大年紀了?”而對小孩則應說:“你今年幾歲了?”如果談話對象是西方人,則不宜打聽人家的年齡。
年齡不同,思想文化基礎和心理性格特征必然有所不同,交談中必須加以區別。
從交談的內容來說,不同年齡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喜好:少年兒童求知欲強,喜歡富於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的交談;年輕人往往對前途理想、婚姻戀愛、科學文化、娛樂體育的話題備感興趣;中年人多熱衷於專業學術、社會新聞、家庭管理、人際關係的互動;老年人則對退休生活、健身長壽、文物古跡、書法詩畫頗感興趣。在交談中,我們應加以區別,投其所好。
從交談的形式來說,對老年人應多運用含蓄性、委婉性的語言;對少年和兒童應多運用具有平易性、幽默性、啟發性的語言;對青壯年應多運用具有科學性、哲理性的語言。
與老年人談話要謙虛。我們常可以聽到長輩指導晚輩時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可能接受的知識比你少,可是無論怎樣,他的經驗比你豐富得多。因此,在與他談話時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
老年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年紀大,他們喜歡顯得比他自己的實際年齡更年輕,或試圖獲得青年人的活力和神采。所以在你與一位老年人談話時,你先不必直接提起他的年紀,你隻提起他所做過的事情,這樣你的話語就能溫暖他的心,而使他覺得你是一個非常令人喜歡的人。
與年幼者談話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比你年幼的人,他們有些思想太前衛,但有些知識不如你豐富。在前一種情形下,你和他們談話是絲毫不覺得困難的。你隻需保持適當的距離就行,不要降低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讓他們忘記需要尊重你。假如你不這樣的話,那麼你想贏得長輩應得的敬重,就很困難了。還要注意千萬別讓他們直呼你姓名,那是很不好的。不要與他們辯論,也不要堅持你的權力,那會使你更難堪。你隻要讓他們知道,你是希望他們對你存有適當尊敬的。要記住,人們總是因你自己看重自己才願意尊重你,尤其是那些年紀小於你的人們。
與那些在前輩麵前會害羞的年幼者交談,你會覺得相當愉快。你可談一些他感興趣的事物,讓他相信你是從他的立場來觀察事物的,讓他能明白你也有與他一樣新潮的觀念,這樣一來,你們的談話就能很順利地進行下去。
與青年人交談似乎是比較困難的。他們常會詢問你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而你對這些事物所持的意見,或許並不比其他人高明,那麼你就得小心應付了。不要破壞他們的理想,說話不要太直率,不要讓話超出自己的知識範圍,別以為他們不會懷疑你的論點。一句話,他們是會千方百計拆穿你的。寧可講他們感興趣的事,也不要講你自己感興趣的事,用話題把他們引過來,別讓他們耍得你團團轉。
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識水準的人,說話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從事不同職業、具有不同專長的人,他們頭腦裏所具有的信息類型和興奮點也常常是不一樣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貯存,常常使他們對相關話題津津樂道,如果我們由他們一竅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領域來當做談話的主題,他們就會感到索然無味或者無言以對,這樣想要深談是很困難的。如果能抓住對方職業或專長這一點,以此誘發話題,就能較容易地觸動他發言的“熱情”,進而產生心靈相通的共鳴。
還有,我們的交友對象也出現了不同國家、民族、地區、階層的人,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如英國、美國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對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
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說話的不同特點,而我們說的話自然也是如此。
因人而異的談話方式不僅表現了你的氣質修養,更能讓對方在與你的談話中得到尊重與信任,所以每個人,尤其是青年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出言不慎就是禍
中國有句俗話:“禍從口出。”說的是語言不僅能給我們帶來益處,有的時候也能給我們帶來災禍,形象地說明了口才對於人的重要性。
戰國時期,晉文公一次用餐時,廚官讓人獻上烤肉,肉上卻纏著頭發。文公叫來廚官,大聲責罵他說:“你存心想讓我噎死嗎?為什麼用頭發纏著烤肉?”廚官叩著響頭,拜了兩拜,裝著認罪,說:“小臣有死罪三條,我找來細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寶刀那樣鋒利,切肉肉就斷了,可是粘在肉上的頭發卻沒切斷,這是小臣的一條罪狀;拿木棍穿上肉塊卻沒有發現頭發,這是小臣的第二條罪狀;捧著熾熱的爐子,炭火都燒得通紅,烤肉烘熟了,可是頭發竟沒燒焦,這是小臣的第三條罪狀。君王的廳堂裏莫非有懷恨小臣的侍臣麼?”文公說:“你講的有道理。”就叫來廳堂外的侍臣責問,果然有人想誣陷廚官,文公就將此人殺了。這個故事裏的廚官用好口才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柳宗元的《童區寄傳》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孩子以口才自保的生動故事。11歲的放牛孩子區寄被兩個人販子劫持,區寄趁其中一個外出聯係買主,而另一個醉臥之時將其殺死逃出。這時,外出的一個正好回來,見狀,要殺他。區寄說:“做兩個主人的奴仆,哪兒有做一個的好?他待我不好,我才殺了他;你如好好待我,我就聽你的。”這個人販子一想,覺得有道理,賣了孩子可以獨得贓款,便將孩子捆好帶到集市。
半夜,區寄靠著爐火燒斷繩子,並將熟睡的人販子殺死,然後大喊。他的喊聲驚動了整個集市後,區寄大聲說:“我是區家的孩子,不要抓我做奴仆。兩個人販子綁架了我,我把他們都殺了,請把這事向官府報告。”官吏得知後,表揚了他,將他送回了家鄉。區寄的口才表現了他的不畏強暴和機智勇敢,也有效地保護了自己。
同樣是孩子,曹睿也是利用好口才救了自己的性命。
曹睿是三國時北方魏國皇帝曹丕的兒子,自幼聰明,曹丕非常喜歡他。但是,曹丕因為聽信了郭貴妃的讒言,殺害了曹睿的親生母親,把郭貴妃立為皇後。
曹睿知道,母親死後,郭貴妃為了斬草除根,肯定會對自己下毒手。為了替母親申冤,他提醒父親不要聽信郭貴妃的話迫害自己,並想找個機會在父王麵前表白自己的心跡。一次,他跟隨父王曹丕上山打獵,走到一個山溝裏,突然躥出兩隻梅花鹿。曹丕一看,是一隻母鹿帶著一隻小鹿。曹丕彎弓搭箭將母鹿射死,小鹿一看母鹿倒地,圍著母鹿嗷嗷地哀鳴著,不肯離去。曹睿見此情景,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母親被害,自己無依無靠,正像眼前這隻小鹿一樣,不由地心酸起來。這時,曹丕在馬上大聲喊道:“孩兒,為何不射那隻小鹿?”曹睿一語雙關地說:“皇帝已經殺害了它的母親,我怎麼忍心去殺害這頭失去母親的小鹿呢?”雖然這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卻深深地打動了曹丕的心。他在殺害甄氏後,也為自己聽信謠言而感到後悔,便稱讚曹睿說:“我的孩子,你真是既聰明又講仁德啊!”後來,曹丕定曹睿為太子,讓他繼承了皇位。曹睿在那個適當的場合中,抓住機會,一句話就感動了曹丕,救自己於危難,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先後有兩個少時的朋友來找他求事做。這兩個朋友為套近乎,一見麵便說出了當年的實在話。對著滿朝的文武大臣,第一個朋友回憶當年他們怎麼給財主幹活白幹了,財主給送來飯,被他們用鋤頭把飯罐子打碎了,湯流了,飯灑了,無奈他們隻好把豆子撿著吃了。還沒等朋友說完,朱元璋便下旨以欺君罪把他投入監獄了。
後來,另一位朋友來找他要官做,朱元璋又把他傳進來。這位朋友很聰明,剛一見麵就跪伏在地,口稱萬歲。朱元璋假意忘卻,這朋友編了一套謊言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出征,手使彎鉤槍,打破罐州城,嚇跑了湯元帥,活捉豆營兵,多虧菜將軍,救駕屬頭功。”朱元璋聽了這番話,又想起當年大家同甘共苦、饑寒交迫的情景,不由得感慨萬千,再加上這朋友有口才,會說話,心裏一高興,於是封他做了禦林軍總管。
同樣是與其患過難的朋友,隻是因為說的話不同,而得到了不同的命運。這充分說明了口才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老實人也要有口才
我們的祖先不大重視甚至不大喜歡“能說會道”的人,而那些很健談的人常常被冠之以“誇誇其談”的帽子。如果一個人被公認為“誇誇其談”,那就不怎麼討人喜歡;而如果被公認為善於為自己辯護,那就沒有多少人願與之交往。相反,如果一個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這個人往往會受到讚賞。這個傳統的評價標準,依然在今天的青年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聽到有的人說:“我這個人,笨嘴拙舌,不會說話。”似乎這並不是什麼缺點。顯然,這是相當陳舊的一種觀念。
現代社會需要那種機敏靈活、能言善辯的人。羞怯拘謹、笨嘴拙舌的人,在現代社會不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識,就是因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歡迎。現代社會注重口才,許多職業都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口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會說話,就能夠博得對方的好感;如果擅長說話,就會比別人多一些成功的機會。無數事實證明,在當今社會,敢於表達並且善於表達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在費城的大街上,曾經有一個叫約翰的青年,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已經在這裏徘徊了很久。他總是幻想有哪位伯樂能發現他的“存在”價值。但是不管他做出怎樣“引入注目”的壯舉,都毫無用處。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歐·亨利的一句名言:“在‘存在’這個無謂的麵團中加入一些‘談話’的葡萄幹吧。”於是,他鼓足勇氣闖進著名富翁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擠出一分鍾時間來見見他,並容許他講幾句話。這位不速之客真使賈鮑爾·吉勃斯先生感到驚奇,因為他的外表太刺眼了,衣服已經破舊,滿臉表現出一種極度窮困的窘態,但精神倒是非常飽滿的。也許是好奇,或許是憐憫吧,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竟準許與他一談。起初原想與他談一兩句話,想不到卻在一兩分鍾後,又是一兩刻鍾甚至繼續到一個小時,而他倆的談話還沒有停止。結果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立刻打電話給橋諾公司的費城經理泰勒先生,再由這位著名的金融家泰勒,邀請這位陌生客人去吃午餐,並且給予他一個極優越的職務!
這麼一個窮途落魄的青年,竟能在半天之內,獲得了如此美滿的結果,他的成功秘訣,就是他敢於表達,善於表達。隻有別人充分地了解你的長處,你的優點才能被人賞識,你才有可能成功。
語言學家張壽康認為,知識有三層樓:最高一層是專業知識,第二層是科學文化知識,最低一層是語言。其中,專業知識,滿足專門工作的需要;一般文化知識,滿足一般發展需要;而語言是人們學習和掌握一切門類知識,必須首先學會的東西。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大會說話,他們平時很少說話,如果跟非常熟悉的人東拉西扯倒可以,可到了正式場合,卻說不出幾句有用的話。行走在社會中,他們覺得處處詞不達意,時時困窘尷尬。於是,別人就會說他們是老實人,他們也漸漸覺得自己就是老實人,經常說:“我不會說話,是老實人。”好像老實人就必定不會說話,不會說話的必定是老實人。可是會說話的未必就是不老實的。
那些沒有口才的人,也不應該認為自己是老實的人,注定學不會說話。否則,他們就會因此而不肯補救自己不會說話的弱點,錯誤地以為學說話就是學滑頭。不過,多數人並不那樣想,他們倒真是老老實實地承認,不會說話是他們很大的缺陷。他們想練習一下自己的口才,因為他們知道有了好口才之後,就不會成為一個詞不達意的“老實人”,就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難。有了好口才,才能促進自己事業的發展,使自己的生活順利而愉快。
修辭技巧在口才中的運用
20世紀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很少有人能讀懂“相對論”的含義。一次,有人要求愛因斯坦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是這樣解釋的:“你與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隻過了5分鍾;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隻過了5分鍾,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體驗過的真切感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的原理,簡單明了,一聽就懂,這就是修辭技巧在口才中的運用。
“這是我的狗”與“這是我的愛犬”描述的是同一個事實,但前者是客觀描述,而後者則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描述。上述兩種情況中,前一類稱客觀性言辭,後一類稱感情性言辭。所謂言辭“著色”,就是指以感情性言辭代替客觀性言辭。
客觀性言辭有準確、可靠的優點,但也有直接、單調的缺點,因此常常需要用感情性語言來彌補它的缺點。
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感情性語言表現了客觀事實,如果把它改為“一夜北風吹雪下,樹枝上落滿雪花”,雖然它準確可靠地描述了客觀事實,但詩的神韻卻沒了。可見,言辭的“著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感情性言辭的存在,語言之樹才能長出綠葉,開滿花朵。
口才中常用的語言修辭主要有以下幾種。
比喻
正如戰國時期的惠施所說,比喻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在語言交流中,恰當地運用比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
比喻可以用來回答較為複雜的問題。當對方以某種事例,刻意用難以理解的道理來刁難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其他能用來比喻的事例,來說明另一種道理。
法拉第最初發現電磁感應的重要原理時,有人嘲諷他:“這個又有什麼用處呢?”法拉第詼諧地說:“剛生下來的嬰兒有什麼用呢?”法拉第就是用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最普通的事實作比喻,說出了電磁感應像新生嬰兒一樣前途無量的道理。
比喻,作為口才表達的一種技巧,的確能夠加強表達能力。但是,必須運用得自然貼切,富於創造性,切忌濫用,否則就會出現比喻不當的毛病,或落入老生常談的俗套。正如第一個把美女比喻成鮮花的人是一個天才,但第一千個把美女比喻成鮮花的人則是一個蠢材。
比擬
一位演講者在題為《國家、民族與正氣》的演講中談道:“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不僅用筆寫下了悲壯的詩篇,而且用生命寫下了壯麗的史詩,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是我們民族的千古絕唱,彈奏出了屬於我們民族的正氣之歌。”
“寫”詩和“彈奏”樂曲,都是人的動作,但說話者卻讓“生命”這個抽象的詞語接受了“寫”的具體動作,讓“詩句”接受了“彈奏”的動作。這就是在修辭學上被稱為比擬的修辭手法。
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說話的人有意識地把物當做人與它對話,或用適合於人的動作來讓物接受,或用適合於人的詞語來修飾物,或用陳述人的方式來描寫物,或以物的身份進行自述的修辭手法,就叫比擬。作為口才施展的一種技巧,它基於聯想,富於啟發性,而且又常常能把靜態比擬成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因此,在言語中恰當地運用它,會收到生動、具體的效果,而且還便於表達感情。
誇張
當描繪某人又高又瘦時,人們說他像根“竹竿”;當向醫生訴說你的病情時,你說發高燒,全身就像“炭火”一樣燙。果真人高瘦得像竹竿嗎?果真全身有炭火那樣高的溫度嗎?顯然是言過其實了。但是,這種言過其實,在聽者看來卻並不覺得是虛假的,相反卻加深了印象,這便是說話誇張的技巧。
誇張是言過其實,但為什麼聽者不覺得它虛假呢?因為誇張能突出事物某一性質較合理的地方,而且它常常與比喻、比擬等技巧結合在一起,聽話人的心裏自然有數。
說話時,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加強說話的感染力,又能“啟動”聽者的想象力。誇張雖可言過其實,但不能浮誇,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它之所以言過其實而又不虛假,其奧妙就在於突顯了事物的某一部分性質,又勝似真實。另外,說話時運用誇張技巧時要注意分寸,要讓聽者知道你在誇張而不是寫實;不要單純為了獵奇而強行誇張,像在作報告時或介紹經驗等場合就不能隨意運用誇張技巧。
雙關
說話時,使用的每一個詞或每一句話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有時這種含義卻並不表現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字麵意義上,而是隱含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背後。而說話的人要表達的意思恰好隱含在這個詞或句子背後。這便是雙關技巧。
唐朝有一個叫做汪倫的人,住在安徽涇縣桃花潭邊的萬村小鎮。他十分仰慕大詩人李白,又無緣相識,所以一直想尋找機會親眼目睹“詩仙”的不凡風采,並與之結交。
有一次,李白遊曆名山大川時,來到了皖南。汪倫暗自揣想有什麼妙法可以結識到李白。突然他想到李白一愛喝酒,二愛桃花,於是靈機一動,便給李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後,欣然趕往桃花潭去見汪倫。兩人寒暄一番,李白說:“我是特地來欣賞十裏桃花,並想到萬家酒店暢飲一番。”汪倫這時才告訴李白:“十裏桃花,說的是十裏之外的桃花潭;萬家酒店是指桃花潭西邊,一個姓萬的人家所開的酒店。”李白聽了之後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這裏,汪倫成功地運用一語雙關,把李白引誘到萬村,得以結識這位“詩仙”。李白雖知上當,但對汪倫表現出來的機智和友情仍然十分感激,因此作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成了千古佳句,汪倫和李白的友情也成為詩壇佳話。
對比
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一文中這樣說過:“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再完美的蒼蠅也不過是蒼蠅。”這裏魯迅把“戰士”和“蒼蠅”拿來比較,犀利地諷刺了那些誣蔑革命者的所謂正人君子,以堅定的決心支持著那些投身革命的勇敢戰士。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麵貌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通過比較,可使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征等更加突顯,並且鮮明地表現出說話人的立場和觀點,這就是對比。
反語
《晏子春秋》裏記載,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了,齊景公大怒,就下令把養馬的人抓來肢解。這時晏子在場,左右武士正想動手,晏子上來製止,對齊景公說:“殺人總得有個方法,請問堯舜肢解人的時候,從身體的什麼部分開始?”堯舜是傳說中的仁君,不會因為一匹馬而殺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肢解之法,齊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說:“那就不肢解,把他交給獄官處死算了。”晏子又對齊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請讓我說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然後死個明白,您說好嗎?”齊景公說:“好啊,那你就說吧!”晏嬰就開始數說他的罪狀:“你犯了三條大罪,國君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這是第一大死罪;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喜愛的,這是第二大死罪;因為你養死了馬而使國君殺人,百姓聽說之後一定會怨他,諸侯聽說之後一定輕視我國,你養死了國君之馬,使百姓生出怨恨,使鄰國輕視我們,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監獄,你知罪嗎?”齊景公聽後,喟然而歎說:“請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
晏子就是利用反語,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借代
“目不識丁”中,借“丁”字代全部文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雞犬”代雞犬之聲,因雞犬之聲屬雞犬所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兵革”代戰爭,因兵器皮甲是戰爭所憑借的物質條件。上述例子中,借用與代表的詞語之間,或以某種特征相關聯,或以某一象征意義相關聯,或具有某典型性的代表意義,或具有部分與全體的關係,或具有所屬、憑借關係。這種不直接說出該人或該事物,而借與要說的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叫做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