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中靈活運用借代這種技巧,會使說話人的話語更生動,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這不但說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還把與某人或某物有密切關聯的東西也說出來或暗示出來了,所以這樣的話更能吸引聽眾去聯想。
引用
戰國時期的蘇秦為了使秦惠王采納他主張稱霸天下的觀點,使用了旁征博引的說理方法。
他先詳盡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國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國情,以此作為可進行征戰的證明,但秦惠王不為所動,漠視他的建議。蘇秦又列舉了曆史上的“三皇”、“五帝”等事跡,最後秦惠王終於采納了他的建議,這就說明事例既要廣博,又要不背離中心主題。
一個人如果在口才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戲劇性效果。當然,這也顯示了說話者的見多識廣。
點化
在引用典故格言的時候,並不是每次都能那麼恰當,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把引用的句子稍加改變,使它更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把這種引用稱為點化。
孫山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起去考舉人,孫山考中了最後一名。孫山回家以後,這個同鄉就問孫山,他的兒子考中沒有。孫山不直截了當地回答,而是仿照歐陽修《踏莎行》中“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這樣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孫山的意思是說:你的兒子沒有考中。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榜上無名稱作是“名落孫山”。
孫山的回答就使用了“點化”這種修辭方法,他把歐陽修詞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風趣地說出了真實的情況。所謂點化法,就是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對別人的話或詩詞、格言、諺語、寓言、典故等進行加工改造,從而翻出新意,靈活運用。
在交際中,點化法是一種常用修辭格。它對名句的改造一般采取觸類旁通的方法。這種方式是指不改變原句的文字邏輯,而進行類推式的仿擬。
模糊
模糊是指說話的人在說話時,那種機智巧妙地回避問題焦點,或者說是一種講究策略性的說話方法。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35歲尚未結婚,一次在上海進行藝術活動時,有人問及她什麼時候結婚的問題,這位日本影星回答說:“如果我結婚,就到中國來度蜜月。”這個回答既巧妙地回避了中野良子不想正麵回答的問題,又友善地表達出中野良子對中國民眾的喜愛。如果中野良子直接用“無可奉告”、“我還不打算結婚”這類話來回答,將會使對方感到尷尬,也衝淡了當時談話的和諧氣氛。
在人際交往中,基於某種原因不願意或不便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對方時,就可以用模糊語言來應對,可使你渡過難關,並獲得不傷和氣的效果。
作為這種口才技巧中模糊的特點,有時還常在運用一些不確定的詞句上表現出來,諸如“可能”、“也許”、“我想”、“仿佛”等。這些詞的運用會使對方認為你的措辭並不武斷和盛氣淩人,而是以一種商討的口氣跟自己說話。但模糊的語言絕不等同於“含混其詞”。前者是策略,後者是語不達意。還要注意,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在需要說話人表明立場、觀點、態度時,特別是在作重大決定時,絕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所以,模糊這種方法隻能當做一時的緩兵之計,可不能經常使用,否則所有的問題永遠會停留在那兒,剪不斷,理還亂!
綜上所述,運用修辭手法可使你的表達錦上添花,但是言辭“著色”必須有一定分寸,失去分寸就會產生極大的消極作用。
例如同事之間開玩笑,要避免使用“著色”較濃的言辭,否則會使玩笑開得太過分。在朋友之間,也要避免使用“著色”過濃的言辭,否則會造成隔閡。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更是不能輕易使用感情性言辭。
感情性言辭具有一種感染力,因此它往往可以迎合聽眾的心理,鼓動聽眾的情緒。任何使用語言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言辭“著色”的問題。因此,在了解它的正麵作用的同時,要特別防止負麵效果的產生,這是提升語言交談能力的重要認知。
身體是重要的語言工具
姿態,就是人的整個身體的姿勢樣態。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個“相”就是姿態。每一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以某種姿態存在著,通俗一點兒說,就是每個人都時刻表現著這樣或那樣的姿態。在演講中,演講者同樣要表現出一定的姿態。
一般說來,人的精神狀態不同,其姿態往往也相應的有所不同。一個人演講或談話時,若是挺胸抬頭、腳踏實地地站著,這種姿態說明他精神飽滿、神氣十足;若是“耷拉著腦袋彎著腰”,那就說明他精神倦怠、心情不佳。而演講者、談話者的精神狀態如何,勢必會對聽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影響。講者精神好,則聽眾隨之好;講者精神差,聽眾往往也隨之差。聽眾的心情又直接影響著其是否樂於聽,以及是否樂於理解和接受。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上講,人體的某一部位的運動狀態如何,總是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其他部位的運動。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的頭是否抬起,胸是否挺直,足是否立穩,無疑會影響到他做各種手勢;而前兩者的情況如何,還會對他的說話產生影響,即影響到他發出的聲音。而聲音和手勢運用得怎樣,將直接涉及演講效果。
人的姿態,就講話和演講活動來看,可分為三種:頭部的姿態,軀幹的姿態,足的姿態。
頭部的姿態
人的頭部可以有各種姿態,用以表示各種意思。例如,昂頭表示勇敢、高傲,抬頭表示安穩、堅定,低頭表示卑微、愁苦,歪頭表示軟弱、戲謔,後仰表示失望,前傾表示驚奇,微低表示思考,傾斜表示獻媚,點頭表示同意和鼓勵,搖頭表示否定和輕視,等等。
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一般應采取抬頭的姿態,這除了能表達安穩、堅定的情態,還便於講話(發出聲音),以及容易讓聽眾看到自己。
軀幹的姿態
軀幹包括前胸、後背、腰、腿等部位。軀幹能突出地表現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有較強的表情達意作用。一般說來,軀幹正直,則表明精神飽滿、勇敢堅定;軀幹彎曲,則表明精神委靡、意誌消沉;軀幹微向前傾,則表示關注、謙遜;軀幹前後左右輕微轉動,則表示熱烈、激揚,等等。軀幹的這些姿態,在演講中都可以適當地加以運用。
人的軀幹雖然不像身體其他部位那樣動作頻繁,但它卻是身體的“主軸”,直接影響著其他部位的運動。若是軀幹不靈活,其他部位的運動也會不自然。因此,軀幹必須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相互協調。例如,站著演講時,軀幹應端正,胸脯挺起,兩肩垂平,腰直腿直,保持一種自然站立的狀態,若需動作,也以緩慢為宜,不能過快過大。應當注意的是,胸部挺起時不能過於挺出,即不能像軍人立正那樣,假如那樣,胸部肌肉將會拉緊,腹腔部呼吸就不方便了。同時,兩腿直立時應保持相互間有一定距離,而不可並攏,這樣既顯得靈活自然,也易於鬆弛筋骨,減輕疲勞。
足的姿態
足是全身的根,它的站立形狀和位置對全身運動都會產生影響。足的表情達意,常常表現在思想感情的激烈變化之時。例如,向前邁步,表示勇敢、愛戴等一些親近的情意;向後退步,表示恐怖、厭惡等一些疏遠、避讓的態度;左右移動,表示事物的運動方向和狀態,等等。足的位置可以有種種站法,從而表示種種意思。例如,兩足並攏,可表示恭敬、謙讓和服從的意思;兩足分開距離過大,就會顯得粗俗、愚笨,等等。
演講中足的正確姿態應是這樣的:兩足一稍前一稍後,構成45度角。足距不要太遠,較肩寬稍窄為宜,即兩腿間構成10度夾角。足跟應立定,兩腿輕微彎曲。身體重量主要放在後足,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這種姿態有三個優點:一是看上去自然、美觀,二是身體不吃力,三是易於肢體活動。時間站得久了,不妨將兩足位置調換一下,使之分別休息,同時也可以使兩足的角度稍做改變,以避免一種單調的站姿。
若變換站立的狀態,應在說話的時候並配合說話的內容進行,而不能在講話停頓的時候進行。變動的速度不能太快、幅度不宜太大,而應從容徐緩。隻有這樣,才會使聽眾感到自然,而不致使他們感覺不適,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動作也是一種雄辯力。其實,姿態也是如此,隻不過它是一種相對靜止的動作。然而,並非所有的任意發出的動作都有如此的效力,隻有那種符合姿態的表情達意規律的姿態,那種具有美的特性的姿態,才能在演講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具體說來,對演講的姿態應提出哪些要求呢?
其一要優美。優美是對姿態的最基本的要求。頭、軀幹與足的姿勢樣態,以及三者的相互配合,都應以優美為標準,令聽眾看上去感到舒適、愉悅。一般說來,頭正、胸挺、腰直、腿輕輕彎曲、足間保持正常距離的姿態,就具有優美的特性。
其二要自然。自然就是不做作。演講者無論采取什麼樣的姿態,都應是自然的,不是強做的。即使姿態表麵看來較為優美,但如果是有意裝出來的,那也會讓人感到別扭,感到不快,沒有美感。自然的姿態應該是身體各個部位自然協調,肌肉既不繃得很緊,又不過於鬆弛,而是適中。這樣的姿態不僅讓聽眾看上去感到舒適,而且也使演講者自己不易產生疲勞。
其三要變化。無論姿態多麼優美,多麼自然,但是如果在較長的說話時間裏,總是擺出一兩種姿態,那就顯得單調、呆板,同時也使演講者自己感到疲勞。因此,姿態應是變化的,特別是演講時間較長時,更應有多樣性的變化。怎樣變化,當以演講內容為根據。變化的次數也不是沒有限製的,一般以3~5分鍾變化一次為宜。
讓表情為語言錦上添花
表情是人的內心情感在麵部形象上的表現。對於講話者來說,表情乃是傳情達意的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表情是人的內心世界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其特殊之處就在於:人的任何複雜、細膩的感情,幾乎都可以通過表情迅速、準確而充分地表現、傳達出來。同時,人的表情總是經常地顯現著,除了睡覺以外,人總要有一定的表情。即使所謂“沒有什麼表情”,其實也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即木然、呆滯的表情。不管一個人有怎樣的心事,別人隻要端詳一下他的表情,就可以了解個大概。
人的感情是最容易影響他人感情的,一般說來,一個人表情快樂,會使他周圍的人也心情舒暢;表情愁苦,會使他周圍的人也心情難受;表情驚怒,會引起他周圍的人心情緊張……
在演講中,演講者的精神往往處於較緊張的狀態,因此他的表情也將是很活躍、很複雜的。實際上,他就是通過某種表情的顯示來感染聽眾的。沒有情感表現的演講幾乎是不存在的,而表現情感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表情活動。假若一個演講者在演講時表情淡漠,甚至沒有一點兒喜、怒、哀、樂、驚、悲、恐的感情流露,那麼誰能願意聽他的演講呢?
古今中外的演講家們,大凡都重視表情的運用,以此來傳達豐富的情感意願,從而深深地感染聽眾。美國聽眾曾這樣評價他們的羅斯福總統:“他滿臉都是動人的表情。”
人的表情是通過麵部顯示的,因而所謂表情就是指麵部表情。它可以分為臉麵的表情、眉目的表情和口唇的表情。
臉麵的表情
這是通過臉麵色彩的變化、麵部肌肉的動作及其所造成的紋路來表現情感的。平時人的臉色是正常的,激動時就會變紅;平時人的麵部肌肉是鬆弛的,激動時就會繃緊;當心情愁苦時,臉色往往陰沉、無光;當心情愉快時,臉部會紅光滿麵;而當心情憤怒時,臉色或者鐵青,或者暗紅,麵部肌肉也會緊張得發生或向上或向下的變化。
作為一個講話者,應當了解臉麵的表情變化規律,並在講話時恰當、準確地運用這些規律。
眉目的表情
眉是通過形狀變化,目是通過光澤變化來傳情的。眼眉可以舒展或緊皺,眉梢可以上挑或下垂,這都能表示不同的感情。目光可以暗淡,可以飽滿,也可以銳利如電,用來表示不同的感情。憤怒時兩眼圓睜,雙眉豎起;思考時眼眸凝視,眉頭微皺;雙眉緊鎖,表示憂愁;含情注目,表示祈望。
可見,眉目的傳情達意作用是相當大的。富有經驗的講話者,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眉目變化,來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
口唇的表情
口與唇往往相互配合,以其不同的形狀表現不同的情意。一般說來,口角向上,表示高興、愉快。口角向下,如果嘴唇緊閉,則表示不滿或不悅;如果嘴唇微閉,則表示驕傲或厭惡;如果嘴唇微開,則表示悲哀或痛苦;如果嘴唇大張,則表示畏懼驚恐。口角平,如果嘴唇緊閉,則表示堅決、果敢;如果嘴唇微閉,則表示平安、謙遜;如果嘴唇微開,則表示注意、期望;如果嘴唇大張,則表示驚愕詫異。
當我們講話時要張口,但話與話之間停頓時,則往往可以閉嘴。這樣我們就有了以口唇的不同形狀的變化,來表情達意的機會。任何一個聰明的講話者,都將緊緊地抓住這個機會,從而有效地利用它。
表情的要求
雖然表情可以充分地表現人的思想感情,但並不是任何表情都能奏效。表情自有其規律和要求。如果不按表情的規律去做,不符合它的要求,那麼不但不能準確、恰當地傳情達意,而且還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因此,了解表情的一般要求,無疑是必要的。
其一要真切。真實而確切,是對表情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講話時,我們無論表現什麼情意,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敬仰或鄙視,或緊張或安詳等都應當清楚、明確、毫不含糊。並且,這種情感完全是出自內心,表露於外,不藏不隱,不躲不閃,不弄虛作假,不虛張聲勢。隻有這樣,我們的表情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才能引起聽者的共鳴。
其二要自然。表情要自然,不能呆板,也不能勉強。內心裏有什麼思想情感,隻要講話內容需要,那麼該怎樣表露就怎樣表露,無須修飾。不自然的、勉強做出的表情,隻能引起聽者的反感。同時,自然的表情應當是靈活的,而不能呆板、拘謹。在講話中,當我們產生了某種感情的時候,隻要它與講話的主題相一致,那就用不著壓抑它,要表現出來。倘若有意強迫自己的感情不外露,那往往會使表情變得局促不安,讓聽者看了感到疑慮,而帶有疑慮的聽者,怎麼會相信講話者的話呢?
總之,在講話時,無論表情是激烈的還是和緩的,無論是質樸的還是奇巧的,無論是豐富的還是單一的,無論是濃重的還是輕淡的,都應當保持這種自然的本性。因為不自然的表情,無論怎樣都不能贏得聽者的心。
巧用邏輯規律出新意
講話必須符合邏輯要求的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但講話又要講究藝術性,在實際運用上,有時為了達到特殊目的,獲得出乎聽話人意料的效果,講話者可以利用三大規律,有意識地違反它的要求,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邏輯效果。
口才的同一律藝術
講話時必須遵循同一律規則,亦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各種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但有時違反這一規則,卻可以創造出特殊的講話效果。
偷換概念
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校長林文慶經常克扣辦學經費。
在一次校務會議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筆經費,教授們紛紛反對。林文慶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拿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聽到這話,魯迅先生站了起來,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拍在桌上:“我有錢,我也有發言權!”
魯迅的“有錢”和“發言權”與林文慶所說,不是含義相同的概念。但既然林文慶如此說,魯迅便將其抓住,偷換其概念的含義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混淆概念
1988年國慶,中央電視台在晚會中播出了一個歌星與笑星比賽唱歌的節目。歌星有鄭緒蘭、毛阿敏、關貴敏、李雙江、彭麗媛等人,笑星有侯躍文、石富寬、李金鬥、陳湧泉等人,裁判是李穀一和薑昆。第一輪唱罷,評委亮分為:歌星10分,笑星10分。第二輪唱罷,評委亮分為:歌星10分,笑星3分。這時,裁判薑昆說:“去掉一個最高分10分,去掉一個最低分3分,雙方最後得分為歌星10分,笑星10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薑昆前後的兩個“去掉一個”,不是同一概念。本來“去掉一個”隻能是指同一個對象,而他卻各指一個對象,故意將二者混淆在一起,造成風趣。
轉移論題
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有一年冬天訪美,在從下榻的賓館赴白宮參加宴會的途中,他突然下車與路旁的市民握手。
在前麵的蘇聯保安人員急忙回車,大聲喝令周圍市民:“放在衣袋裏的手,全都抽出來!”市民不知所措,戈爾巴喬夫的妻子賴莎趕緊說:“請你們把手抽出來,準備與我丈夫握手。”市民這才釋然。
因為嚴寒,在街頭的市民自然要將手揣在口袋裏。但蘇聯保安人員害怕有人手中握有凶器,因此喝令大家把手抽出來。這當然有失戈爾巴喬夫要給美國人民留下好印象的意願,在外交禮節上也欠妥。經賴莎巧妙地轉移論題,一下挽回了局麵。
口才的矛盾律藝術
所謂矛盾律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即不能肯定它之後又否定它。但有時故意違反這一規則,也能創造出別有意味的效果。
失語補救
一次相聲演員馬季等人到湖北黃石演出,前麵一位演員在講話中將“黃石市”說成“黃石縣”,觀眾頗有不快。待馬季上場,則故意說成“黃石省”。在觀眾的哄笑聲中,他補上一句:“剛才我們那位將‘市’說成‘縣’,給降了一級;現在我將‘市’說成‘省’,給升了一級。這一降一升,正好扯平。”贏得觀眾一片喝彩。
相映成趣
明代學者解縉一次入宮晉見皇帝朱棣。朱棣告訴他:“昨夜後宮生了個孩子,請先生詩以記之。”解縉便吟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棣說:“錯了,不是男孩,是女孩。”解縉又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又說:“又錯了,她生下就已經死了。”解縉趕忙說:“料是世間留不住。”朱棣說:“已扔進金水河裏了。”解縉於是說:“翻身跳入水晶宮。”一連串的矛盾,一連串的化解,相互襯托照應,顯得別有風趣。
啟發誘導
舊時民間諺語說:“紡織娘,沒衣裳;泥瓦匠,住草房;賣鹽的,喝淡湯;淘金的,窮得光。”全是矛盾的組合,但啟發人們去思索。
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一段話說:“如果你愛他,那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裏是地獄。”雖然明顯矛盾,但卻發人深省。它告訴人們:紐約是一個天堂與地獄交織在一起的城市,問題是看你自己的命運。
口才的排中律藝術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作的兩個矛盾判斷不能同時都假,必有一真。若有一個是假的,另一個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間情況。但有時違反這一規則,可以創造出對自己更有利的講話效果。
回避難題
1996年李登輝到美國。此前,他同日本記者大談他的日本情結,散布一係列不利於國家統一的言論。《人民日報》發表了多篇對其批評的文章。當時身為外交部發言人的沈國放在北京國際俱樂部發布廳,有人問他:“你們是否把李登輝看做中國人?”這是一個巧設陷阱的難題,說“是”或“不是”,都會貽人口實。於是他這樣回答:“真正的中國人都是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可謂得體至極。
解嘲圓場
某先生酷愛下棋,但又好麵子,一次與一高手對弈,連輸三局。別人問他勝敗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沒有輸;第二局我沒有贏;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聽來,似乎他一局也沒有輸:第一局他沒輸,不等於我輸,因下棋還有個和局;第二局我沒贏,也不等於我輸,還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於我輸,本是和局,可他爭強好勝,我讓他了。
複雜問語
複雜問語是指隱含著某種錯誤假定的問語。對這種問語,無論采取肯定還是否定的答複,結果都得承認問語中的錯誤假定,從而落入問者圈套。
有一個人被告偷竊了別人的東西,但又死不承認偷過。這時審問者便問:“那麼你以後還偷不偷別人的東西?”無論其回答“偷”還是“不偷”,都陷入審問者問語中隱含的“你是偷了別人的東西的”這個錯誤假定中。
複雜問語實際上是戲弄排中律,讓別人上當的一種違反邏輯規律的手法,但在實際的說話中,作為一種表達藝術,又是必要的。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年輕時,鎮上一人偷了他家的一匹馬。華盛頓和警察一道在鄰居的農場裏找到了馬,可是鄰居不肯把馬交出。華盛頓用手將馬的雙眼捂住說:“如果這馬是你的,那麼你說出它的哪隻眼是瞎的?”
“右眼。”鄰居回答說。
華盛頓把手從右眼移開,馬的右眼光彩照人。
“啊,我弄錯了,”鄰居糾正說,“是左眼!”
華盛頓把左手也移開,馬的左眼光亮亮的。
“糟糕!我又錯了。”鄰居為自己辯護說。
“夠了,夠了!”警察說,“這足以證明這馬不屬於你!華盛頓先生,我們把馬牽走吧!”
巧借手勢來傳情
在人們相互間的語言交流活動中,人的手掌及肘、臂總要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為手勢。手勢的表情達意是比較明確的,而且在語言交流活動中,特別是在演講活動中,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交流的效果也較好。因此,認識手勢的規律並將其有效地運用於講話中,無疑是很重要的。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演講家們曾經指出:“沒手勢,就不能有雄辯。”那麼,手勢在講話中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手勢可以極大地有助於思想感情的表達。
在演講及其他口語交際活動中,人們為了更準確、更充分地表情達意,總要在說的同時,手也跟著比畫。例如,在說明某人某物是什麼樣時,則運用手勢來加強其形象性;在表現某種情感時,則運用手勢來加強其感染性;在表達某種思想觀點時,則運用手勢來增強其深刻性;在發出某一號召時,則運用手勢來加強其鼓動性;在指示某個方位時,則運用手勢來加強其明確性,等等。可以這麼說,無論用口頭語言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意願,幾乎都可以做出某種相應的手勢,來加強表達的意思。
使用手勢可以調節身體中某些器官的平衡。
用手勢調節身體的平衡,這在講者和聽者兩個方麵都有所表現。就講話者來說,如果他隻是用口講而不同時運用手勢,那就顯得很單調,整個身體也顯得不平衡、不協調,因而容易導致講話活動本身變得乏味,缺乏力量。隨著講話時間變長,講話者本人也將逐漸減少講話的興趣,打不起精神。反之,如果邊說邊比畫,就會使說和動相呼應,使整個身體的動作保持平衡,從而使講話者越講越興奮,越講越善講。
就聽眾來說,看到講話者的手勢和沒有看到是大不一樣的。如果隻聽不看,除了不能更準確更充分地領會講話者的思想感情外,從生理學角度看,運動著的聽覺器官因為沒有其他器官運動相調節,就會逐漸變得疲勞,不願意再聽下去。反之,如果邊聽邊看,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同時運動,就會使二者相互調節,彼此呼應,保持聽和看都處於長時間的興奮狀態。
手勢可以極大地活躍演講的氣氛。
在演講中,如果演講者隻講話而不做手勢,那無論聲音多麼洪亮,其氣氛也比不上既說話又做手勢。這是因為,手勢作為一種形體動作,具有運動的特點,能使話語也帶上運動的色彩,從而變得更為生動、形象。同時,手勢和演講中的其他態度語相配合,也會使演講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色。這種因手勢而造成的更為活躍的演講氣氛,無論對演講者還是聽眾來說,都是大有益處的。
一般說來,在手掌、肘、臂這三者中,手是主要的,肘和臂往往隨手而動。手勢主要是靠形狀和運動來表情達意的。手掌的開頭主要有三種:五指並攏平伸,食指伸直而其餘四指內握,握拳。手(及肘和臂)的運動一般有向前伸、向下劈、向上揚這三種。而其形狀和運動這兩方麵,總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手勢的使用,一般有以下12種情況。第一,手掌伸開,稍抬起,然後向胸部方向揮動,同時握拳。這種手勢一般表示意誌和決心,並起到加重語氣的作用。第二,手掌伸開,抬至胸前,然後向斜下方用力揮動。這種手勢一般表示否定等意思。第三,手掌伸開,抬至胸前,然後向前上方用力揮動。這種手勢一般表示號召等意思。第四,手掌伸開,抬至胸前,然後用力握拳。這種手勢一般表示決心等意思。第五,手掌伸開,抬至胸前,然後手掌左右搖動。這種手勢表示否定等意思。第六,食指伸直,其餘四指內握,然後舉起,指某一方向(根據內容決定)。這種手勢可用以表示方位。第七,手向前平伸,掌立起,或伸出若幹指,或握若幹指(根據內容決定)。這種手勢可用以表示數目。第八,兩手同時伸掌,稍向前下垂,掌心向前,抖動一兩次。這種手勢一般用來表示無可奈何等意思。第九,兩手同時伸掌,向前平伸,掌心相對,兩臂呈一定角度(根據內容來決定)。這種手勢可用來表示對方——在場聽眾。第十,兩手同時伸掌,向前上方同時揮動,使兩臂有一定的角度(根據內容決定)。這種手勢一般表示歡呼、希望等意思。第十一,兩手同時伸掌,向前抬起至胸前,掌心相對,然後同時向裏靠攏,至雙手緊握。這種手勢可用來表示團結等意思。第十二,兩手同時伸掌,配合做出某種形狀(根據內容決定)。這樣的手勢可用來形容某種事物。
手勢的要求
演講的手勢,是不能隨隨便便使用的,而應符合一定的要求,方能奏效。它的要求有哪些呢?
其一要準確。人們在長期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用什麼手勢表示什麼意思,已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定。我們在使用手勢時,隻有準確地按照這種習慣和規定去做,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表情達意,並使聽眾順利地理解和接受。倘若無規則地隨意亂用手勢,對方看了就會茫然不解,這樣就達不到交際目的了。
手勢的這種習慣和規定,一般說來,大體上就是上麵我們在分析手勢種類時談到的12種。當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的手勢規律,但能不能在演講中運用,就看麵對的聽眾能不能理解了。能理解則用,否則是不能用的。
其二要適度。手勢的使用,雖然是以表情達意的需要為根據的,但使用的頻率和動作的大小,也要有一個限度。手勢可以表現許許多多的意思,我們講話時,大都可以做出相應的手勢來配合。但是,在演講中,千萬不能每說一句話都要做一個手勢。假若那樣的話,就不僅使我們演講者自己感到疲乏,也會使聽者感到眼花繚亂,這反而會影響演講的效果。在通常情況下,兩個手勢之間,要隔上幾句話,這樣比較合適。
手勢的動作幅度有大有小,使用時要注意掌握分寸。在演講中,情緒較平穩、思想內容較一般時,手勢應小些為宜。而在情緒激動、言辭激烈時,手勢也該相應的要大些。當然,小時不能太小,大時也不能太大。太小難看,並顯得小氣;太大驚人,並顯得虛張聲勢,這兩種情況都會使聽眾感到不悅。
其三要協調。在演講時,手勢的使用還應做到左右手動作協調,不可偏廢。假若在一次演講中,一味地使用右手而讓左手閑著,或一味地使用左手而不用右手,那就會讓聽眾看了感到單調、乏味,感到缺少和諧。因此,我們應把自己的雙手同時運用於演講中,並且最好左右手交換著使用,這樣才顯得協調。當然,由於習慣的原因,右手使用次數較多些,左手使用次數較少些,或者相反,也是可以的。
另外,單手使用和雙手使用這兩種手勢,也是不能顧此失彼。隻頻繁地使用一隻手,或總是兩手並用,都不能造成手勢的和諧美。
總之,隻有多樣化的、能夠有效地傳情達意的手勢,才能獲得更佳的演講效果。
含蓄的口才技巧
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生活中也總會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場合或事情,這就要求我們講話要“曲”一點,讓人思考後悟出,揣摩後明白。含蓄就是在表達方式上,不把本意直接說出來,而是采取曲折隱晦的方式表現出來,帶有啞謎特色的一種語言表達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位記者問蕭伯納:“當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麼人?”
蕭伯納答道:“要說我所崇敬的第一個人,首先應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