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政治(1 / 3)

1.治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先秦]《論語·泰伯》

意譯:不掌管政權,就不去謀劃政事。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先秦]《周易·係辭上》

意譯:安中有危、存中有亡、治中有亂的因素,因此必須明確矛盾著的兩個方麵既對立又統一,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為轉化的哲理。

善政必簡。

——[先秦]《孔子家語·入官》

意譯:一個好的有效的政治,給人的感覺並不十分複雜艱深,它的管理辦法就必然簡便。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

——《明史·錢唐傳》

意譯:要是想把國家治理好,首先就要端正國風國俗。

戰勝於朝廷。

——[先秦]《左傳·襄公十一年》

意譯:在朝廷上戰勝別的國家,無需用兵。這是治國和用兵的最高境界。

爭天下者必先爭人。

——[先秦]《管子·霸言》

意譯:要奪取天下,必須先爭得人才。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漢]戴聖《禮記·雜記下》

意澤;治理國家必須嚴寬相當。也指學習、工作、生活須勞逸結合,有緊有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意譯:憂患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就會促使國家滅亡。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先秦]《管子·牧民》

意譯:要人民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得首先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有一定保障。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先秦]《論語·季氏》

意譯:不擔心東西少,就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不擔心(國家)貧困,就擔心(國家)不安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先秦]《論語·子路》

意澤:如果統治者的行為正派,不用發命令老百姓也會執行,如果統治者的行為不正派,就是發命令老百姓也不聽你的。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意譯:政事通達,人心和順,那麼一切荒廢的事物都會興旺發達起來。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先秦]《論語·顏淵》

意澤:政就是正,你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走正道呢?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意譯:王子犯了國法,和百姓一樣要受到刑罪。

善將不擇兵,善書不擇筆。

——[宋]劉子《試梁道道士筆》

意譯:會打仗的將領不會選擇士兵,會寫字的人不挑剔筆的好壞。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鬼穀子·符言》

意譯:行賞貴在準確,而用刑貴在公正。

不因喜而加賞,不因怒而加罰。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意譯:不要因為個人的高興隨意增加獎賞,也不要因為個人的氣惱隨意加重懲罰。

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先秦]《關尹子·三極》

意譯:聖人不會用自己的意誌來治理天下,而是用天下人的意誌來治理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公孫醜》

意譯:主持正義,就能得到眾人的支持;違背正義,就會眾叛親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先秦]《老子》

意譯:人民不怕死,怎能用死來威嚇他們呢?意即以死懼之也不好使。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漢]王充《論衡·答佞篇》

意譯:屋子漏是屋頂上出了毛病,不過感覺到漏的是屋子下麵的人。

君貴明,不貴察;臣貴正,不貴權。

——[宋]程顆、程頤《二程集·暢潛道錄》

意譯:做君王的有遠見卓識最重要,體察入微並不很重要;做臣子的行為端正是最重要的,有權有勢並不很重要。

民足則懷安,安則自重而畏法。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

意譯:人民生活富足,就會希望生活安定;希望生活安定就會自重從而害怕違反法律。

不使用權利即等於不享有權利。

——何懷宏《若有所思》

人民心力為革命成功的基礎。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人民心力為革命成功的基礎》

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

——鄒容《革命軍》

男女平權天賦就。

——秋瑾《勉女權歌》

自由固不是錢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魯迅《魯迅全集》

提倡人民的權力,便是公天下的道理。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王權憲法》

政府官員是公仆,他們執行著人民製定的法律。

——[美國]斯·克利夫蘭《接受紐約州州長提名的信》

輕舉妄動的國家是罪惡的國家。

——[美國]愛·揚格《夜思·序》

假如國家注意培育有知識的人,國家則存;如果隻具備智者的外表,國家則亡。

——[美國]愛默生《論文集第二輯·論政治》

為君者,當施仁政,慎用苛罰。

——[古羅馬]奧維德《黑海書簡》

治理國家是一件殘忍的事業,好心是辦不成事的。

——[英國]哈利法克斯《文集》

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是它的全體公民;如果他們平庸無奇,愁眉苦臉,疾病纏身,國家就必然貧困。

——[英國]奧爾丁頓《上校的女兒》

一個國家的形成要用一千年,而它的毀滅隻需一朝一夕。

——[美國]喬·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

隻有使國民偉大,國家才能真正地偉大。

——[美國]查·薩姆納《關於民族真正偉大之所在的演講》

2.民本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先秦]《孟子·盡心下》

意譯:人民是最重要的,國家第二,君王要輕一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公孫醜下》

意譯:(占有)有利的天氣不如有利的地理位置,(占有)好的地理位置不如擁有人心。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意譯:治理國家,首先要讓人民富起來。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

——[先秦]《孟子·梁惠王上》

意譯:使老百姓生活安定而統一天下,沒有能夠阻擋的。

豈有民貧於下,而國富於上邪?

——《南齊書·卷四〇·武十七王列傳》

意譯:哪有老百姓普遍貧困,而國家卻很富足的事?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

——《孔子家語·賢君》

意譯:國家最應該先辦的事,是讓老百姓富裕和長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先秦]《尚書·五子之歌》

意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堅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意譯:以百姓的樂為樂,百姓也以他的樂為樂;以百姓的憂為憂,百姓也以他的憂為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先秦]《荀子·王製》

意澤:君王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載著船,也能把船打翻。

凡不能調民利者,不可以為大治。

——[先秦]《管子·揆度》

意譯:凡是不能讓老百姓富起來的國家,都不能長治久安。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宋]朱熹《四書章名集注,孟子·盡心下》注語

意譯:國家以人民為根本,國家也是為人民而存在的。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唐]房玄齡《晉書·熊遠傳》

意譯:隻有道義才是民心歸向。

百姓苟富完,不憂國家窮。

——《清詩鐸·蕭掄·詠古》

意譯:百姓如果是富足的,就不怕國家窮。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先秦]《管子·治國》

意澤: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使老百姓先富起來,老百姓富就好治理,老百姓窮就不好治理。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

——[宋]程頤《代呂公著應詔上神宗皇帝書》

意譯:治理國家的方法,要以順應民心為根本,使人民的生活殷實為根本,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不受騷擾為根本。

欲天下治,莫若恤人。

——-《新唐書·卷一三一·宗室宰相列傳》

意譯:要想治理天下,沒有比愛護百姓更重要的了。

民怨而國危。

——[先秦]《韓非子·難一》

意譯:老百姓有了怨氣國家就危險了。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

——[宋]蘇轍《傅堯俞禦史中丞》

意譯:政治沒有新舊之分,關鍵要以方便人民為根本。

民猶水也,壅則為淵,疏則為川。

——《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

意譯:老百姓的勢力像水一樣,堵塞它,就聚積成深淵,疏導它,就成大河。

眾而不可欺者,民也。

——[宋]蘇轍《陳州為張安道論時事書》

意譯:人數雖多但不可欺詐的就是老百姓。

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先秦]《孟子·梁惠王下》

意譯:和老百姓一起歡樂才能統一天下。

察民所惡,以自為戒。

——[先秦]《管子·桓公問》

意譯:考察老百姓憎惡什麼,好戒備自己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