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事實上,誤國殃民的是皇帝妃子自己,關荔枝何事矣?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這是蘇軾被貶惠州,嚐到嶺南佳果後寫下的詩句。當蘇大文豪嚐完荔枝之後,情不自禁發出如此感歎:能天天吃到荔枝,長居嶺南也甘願!
南方之地特別是兩廣皆有荔枝出產。單就廣東揭東一帶來說,初夏首先上市的要算“烏葉”,這種荔枝雖然皮薄肉少核大,但因其味道清甜而且較先成熟,能讓大夥先嚐為快,往往價錢不菲還頗受歡迎。揭東桂嶺、龍尾、白塔、月城等鎮有產。
其次是“金鍾”“鳳花”,此時各荔枝品種相繼上市,揭東縣諸如新亨、錫場、埔田、炮台、登崗、地都等地紛紛采摘登場,價錢也有所下降,大多荔枝肉厚、味甜、個大、色白,也有的味道甜中帶酸,像“桂味”“金橘”,也有核小(俗稱蛀核)、肉厚、味甜、汁多如“糯米糍”者。這時自可大飽口福,隻要不畏咽喉疼痛。
杜牧在《過華清宮》中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楊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而“人馬僵斃,相望於道”。荔枝魅力由此可見一斑。有好事者考證稱楊貴妃之所以想吃荔枝,主要還是唐玄宗身邊那位曾為李白脫過靴磨過墨的太監高力士自己先想吃,因為“高力士是廣東高州人”,吃過荔枝,當然知道荔枝的美味,於是將它推薦給小楊。但是其中是否還加入少許冰塊冷凍,後人自然不得知曉,可是累死人馬卻有史書記載,所以發生了“安史之亂”和“馬嵬坡之變”,士兵要求縊死楊姐姐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誤國殃民的是皇帝妃子自己,關荔枝何事矣?但經曆代大詩人口中傳誦之後,卻也反襯出荔枝的永恒與誘人的魅力。當其他品種漸漸退出舞台之際,甜蜜肉靚粒碩的“赤葉”挺身而出,來自梅雲、仙橋及大南山、普僑區這一帶的荔枝,笑到最後,甜到枝末,把甜膩留在人們心頭。
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讚賞的道德理想。
——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