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看到紫菜,又想起了三年前南澳島那個美麗的夜晚。圓圓的月亮、銀白色的沙灘、滿天絢麗繽紛的煙火,還有那個賣紫菜的小女孩……
魷魚、五香豆幹、瘦肉加上用豬油煮成的香粥,熱騰騰香噴噴,味道誘人。那是童年最難忘的一款美食——記憶裏的這份香粥,是在鄉村夜裏曬穀場上看完電影後,跑到屋子裏喧叫大人端出來的一鍋熱粥。皎潔的月光灑滿一地,仿若白晝。小碗粥在月下輕泛著暗紫色的冷光,嗬在嘴邊有輕輕的熱氣嫋嫋。小孩子還想錦上添花,討來一把芫荽和紫菜拌進碗裏,那是相當的燙嘴。這一晚的夢特別香甜。
紫菜,美麗的海苔。礁石上的小精靈。紫羅蘭般的清雅。野生的紫菜,在礁石上纏繞,像漂亮的紗綢。《本草綱目》記載,紫菜“海邊悉有之,大葉而薄……曬幹視之,其色正紫”,其味甘、鹹,性涼,不易消化。紫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所含蛋白質與大豆差不多,是大米的6倍;維生素A約為牛奶的67倍,核黃素比香菇多9倍,維生素C為卷心菜的70倍。紫菜還含有膽堿、胡蘿卜素、硫胺素、煙酸和碘等,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利尿、補腎、養心、降低血壓、促進人體代謝等多種功效。
北宋年間《太平寰宇記》也有“紫菜產在郡(指海州)東北七十五裏海畔石上”的記載。我國海域的紫菜有甘紫菜、條斑紫菜、壇紫菜等品種,為紅藻門、紅毛菜科,色紫成褐綠,體扁平,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
若幹年前,我在廣東《美食導報》社任記者期間,就曾在本報刊上撰文寫過“海洋產品亟待開發”“紫菜再加工的市場潛力”等係列文章,重點指出紫菜、海帶、海貝等海洋水產品極具挖掘開發的潛力。當時文章刊登後立即被多報刊雜誌轉載,引起對海洋食品開發的熱議,有不少商家還結合文章深入調查研究並列出可行性報告,大力開拓海洋產品再加工生產線而獲取可觀利益。
紫菜除了可用於燙粥外,做湯也是首選的用料。像紫菜雞蛋湯、紫菜蘿卜湯、紫菜肉丸湯、紫菜豬心湯……這些湯水都是相當的鮮甜可口,可謂是色、香、味俱全。南澳、連雲港等地的紫菜,藻體薄嫩、色澤紫麗、味道鮮美,目前除沿海礁石自生外,漁民還采用了淺灘插樁式的方法進行養殖,大大地提高了紫菜的產量。
三年前去過南澳。夜,一輪圓圓滿滿的明月從海角升起。海灘涼涼,閑步於小屋簷下,見到一位十二三歲的女孩在月光籠罩下,擺夜攤賣貝殼、海螺、珊瑚和紫菜。她告訴顧客,這些東西全是她利用課餘時間到海邊撿拾和挖采的。挖紫菜的時候,要趁潮退爬到又光又滑的礁石上麵,用小鏟子拚命地挖,好不易才挖到一小筐,在經過洗、淘、撮、曬幹後會變得更少。她把這些海苔拿到海邊來賣,為的是換取一點點錢,可以給自己和弟弟妹妹繳學費。
這個女孩子長得恬恬平平,圓圓的臉蛋,說話也全沒有海邊人那樣粗聲粗氣。她閃著一雙明亮晶瑩的眼睛,聲音低低地,自言自語說:現在的野生紫菜越來越少了……
不知怎的,看到紫菜,又想起了三年前南澳島那個美麗的夜晚。圓圓的月亮、銀白色的沙灘、滿天絢麗繽紛的煙火,還有那個賣紫菜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