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複古公與南潮村(1 / 3)

吳複古公以“孝養”為由辭去皇宮教授、太子太傅之職,回到家鄉揭陽炮台南潮村,為父母在廬墓守孝三年,修身養性,教育子弟。素有“神童”之稱、為人倨傲的天章閣侍製、大詩人李師中聞知,不禁讚歎:“白雲在天,引領何及。”

潮汕前七賢之一吳複古(1004~1101年),字子野,號“遠遊”先生,其傳略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公少時天資聰穎,性豪邁慷慨,行俠好義,急人所急,有江湖俠士之風。勤讀史書,精通經典,尤重《道德經》,養生有術,性情高雅,清逸人間。

吳氏先祖世居福建武平,複古公為吳氏抵潮五世祖,父親吳宗統官至翰林侍講。複古公於父親去世後,乃從海陽蓬洲都(即今汕頭鮀浦)遷徙至今之揭東炮台鎮南潮村。按宋朝官銜世襲製度,本來複古公可以嫡子的身份承襲父蔭,上朝任職,但是複古公無意仕途,固辭不受,並以其職讓於庶兄(即父妾所生之子)吳慈翁,使之授國子監教授之位。頗有吳氏先賢、殷高宗武丁時期泰伯、仲雍與季紮“三讓”遺風。故此,南潮村族譜有“讓德錫光,名賢傳芳,文輝紹紀,奕世永昌”的排序。

宋真宗趙恒在吳氏譜序中提到“吳氏出於姬姓。武王封泰伯弟仲雍曾孫周章於吳,後子孫以國為氏,遂姓焉。”又講典故“延陵季子徐,徐君愛其劍,口不敢言。季子知其意,及返,徐君死矣!乃掛劍懸墓而去”,稱讚“吳氏之譜,姓氏彪炳於天壤;支分派別,勳名昭垂於古今”。

複古公本無意官場,但還是以道德文章顯著聞名於朝野而被舉薦為孝廉。宋神宗特別召見並授以皇宮教授、太子太傅之職。性情清逸的複古公一時愈加名重朝野,鴻儒巨卿有如王安石、司馬光、韓琦、三蘇父子、李師中等,為之傾心致腹,悉情交好。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書成適吳君參政,進治說三篇,餘惜未成錄焉”,撰序稱“吳君博學清重,君子人也;居宰輔,握樞機……公忠於君孝於家,愛於國睦於族,其為天地間之完人也”。然而複古公畢竟清逸成性,寄情山水,淡泊功名,加之時逢王安石變法,生性淡然的複古公私下與蘇軾說過,“黃卷塵中非我業,白雲深處是吾家”。不久即以“孝養”為由上表辭職,神宗成其孝心,特賜“遠遊先生”號準公返鄉。

吳複古公故居即為現今的粵東古邑揭東縣炮台鎮南潮村。該地位於榕江“雙溪明月”之東,榕江南北兩河以“入”字之勢直奔汕頭海口,江流起伏,氣勢不凡,且鄉居初形原似龍舟,遂起名為“南潮”,取潮水棲蛟龍、寓賢人輩出之意。也合吳氏先祖“逢源、逢塘而居”之囑。今汕頭龍湖、沱浦、揭東玉湖,珠三角乃至國外皆有吳氏子孫遍布,每年農曆二月十二為該村“祭祖”之日,前後三天三夜做“大戲”,來自各方祭拜者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是日,揭東縣炮台鎮南潮村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飛揚,戲台高搭,鑼鼓喧天,一片歡樂、祥和、喜慶的景象。來自海內外的吳氏子孫及知名人士代表出席參加了慶典活動,眾人歡聚一堂,祭祀先賢,弘揚文化,為“文化建市”活動添上絢麗一筆。

最初,南潮村因地處榕江之濱、背靠平原、土地肥沃、農漁皆宜,故複古公定居於此後,四方人士如張、黃、卓、詹、賴等多有聞名徙遷而來者。至宋末元兵南侵,戰亂頻頻,眾姓流遷,致使南潮暫成廢墟,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複古公第7世孫貞福公為念先祖重歸鄉梓,整治先人舊業。後,吳氏子孫除世居南潮外,苗裔藩衍,布悉各地。

南潮西南臨江,有燈芯草灘盛長,鄉人多有割曬用以積席製氈者,一時盛銷海內外。而該草灘生長的蟛蜞,捉後醃製,更是海外遊子夢思魂縈的下粥好味!村之南有渡名古稱“南河渡”,過此即是潮陽。後因改道荒廢,今風跡猶存。傳聞蘇東坡曾至此一遊,並應複古公之約手書“海不揚波”四字,一方道出該處江闊似海而水不揚波的奇特景觀,另一方也借古典之義,語出周成王時交趾國使者所讚周國:“天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者中國其有聖人乎!”喻江山輩出有人才。西邊則為太和渡,也稱張厝宮渡,因昔時有張姓戶人徙居於此,現複名為南潮渡。過此渡即是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