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朱熹訪子野故裏(1 / 1)

朱熹訪潮,前往直浦都(今潮陽灶浦)麻田山上拜謁北宋高士、潮汕前七賢之一吳複古墓,並聽吳氏後人言及複古公與東坡先生生死相交之情和脫俗出世風範,為之感慨,留下“道骨仙風,雲鶴翱天”字帖。

宋朱熹(1130-1200年)是中國理學大家,曾數次蒞潮訪賢。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再一次訪潮,到直浦都(今潮陽灶浦)麻田山上拜謁北宋高士、潮汕前七賢之一吳複古(1004-1101年,字子野,號“遠遊先生”)墓,訪南潮村,聽到吳氏後人言及複古公與東坡先生生死相交之情和脫俗出世風範後,為之感慨,留下“道骨仙風,雲鶴翱天”字帖。

朱老夫子在這次訪潮時,還受到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梁克家(1127-1187年)的邀請,為揭陽漁湖京岡書題“隱相堂”及書撰《隱相堂序》。朱子著文稱“予曾遊麻田舊勝,訪吳子野夫子講學問道之場。眺望乎南溪之畔,有厥裏居,樹木陰翳,車馬繁盛。詢之父老,誰氏之族也?父老曰:京岡孫氏居焉。”從孫淑彥先生文中一段話語裏,不難看出,朱夫子以迂回筆法,先從遊南溪對岸的麻田山複古公墓提起,“訪吳子野夫子講學問道之場”,再指出眺望南溪對岸,赫然文明大家裏居,再進一步引出下文:“乃父宰揭令名進士諱乙者,由高郵而來……”由相關史料可以看出,朱熹數次來潮並留下詩文墨跡,均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朱熹訪吳複古故裏還有哪些佐證呢?

據記載,複古公雖以道德文章顯著而被舉為孝廉,宋神宗授以皇宮教授、太子太傅之職,但複古公清逸成性,誌不在此,不久以“孝養”為由上表辭職,辭官遠遊,一時朝野巨卿為之震撼。素有“神童”之稱、為人倨傲的天章閣侍製、詩人李師中聞知,不禁讚歎:“白雲在天,引領何及。”後蘇軾被貶來粵,遊麻田山,見複古公辟穀絕食,欣然為之題匾“遠遊庵”,並撰有《遠遊庵銘》,笑稱“吳複古子野,吾不知其何人也。徒見其出入人間,若有求者而不見其所求。不喜不憂,不剛不柔,不惰不修,吾不知其何人也……”。

可以說,朱熹訪複古公故裏,正是懷著對蘇軾同樣敬仰的心態,自己對吳複古公仗義慕仁、高風懿德的品德甚為欽服的感情,對前人風範及斯人已逝而觸景抒懷、詩以言誌的表述,才有宋慶元三年仲秋月“然觀吳氏為天下著姓,金枝玉葉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稱某公府君、夫人、縣君、郡君者,惟孔吳二姓得稱”的肺腑之言。

現悉數盡登全文如下:朱熹文正公為吳氏譜序:“按舊譜,吳氏之先始於後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四十一世季紮,九十一世宣公乃江南之始祖也。”

“熹聞上古有言:有葉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葉替;有河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不流而河水涸。故譜不由其鼻祖而修,若葉之無根,水之無源者也,後稷本軒轅之玄孫,安可損數世而不載,則是拔本塞源,根本枯矣。然觀吳氏為天下著姓,金枝玉葉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稱某公府君、夫人、縣君、郡君者,惟孔吳二姓得稱。餘姓人家並不敢妄僭,亦未有如此遞遞相傳數千年綿綿之係,真可羨而可尚者也。

“今吾得吳姓之子孫,出其族譜,索為校正。由是以鼻軒轅、後稷、泰伯、季紮、曆至唐太史兢公傳至宣公,自源而流,自根而葉,此所謂固本窮源,亦廣先祖之盛德於無窮;而又慶流芳於子孫,萬代之綿遠也。若達之天下,則無忘同胞之義哉。嗚呼!今之子孫重本敬宗之切於此,未知後世亦子孫慕範前人之意否乎?然吾謂:吳氏之盛,有賢祖宗重本敬宗予前,則必有賢子孫重本敬宗於手,謹序。”此序,謹收錄於粵東揭陽炮台南潮村吳氏族譜。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