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
寧靜而致遠。
燈搖曳長長的尾巴開始清掃街頭,貓躡腳小心踩著屋的瓦。夜已離開了世界,世界一片靜寂。如此安詳靜謐的夜,豈能不思乎?
靜坐常思己過,言談莫論人非。此至理名言也。一長者座右銘:有事靜靜做,無事靜靜坐。可見,靜字功夫之深,學問之大,非凡夫俗子能以常情度之。靜者,草爭春而鳴音也。如是,世上沒有絕對的靜。動靜有常,總是相對。南懷瑾先生提過,他老人家60年代在峨眉山修行閉關時,到了秋季大雪封山,山上連一隻小鳥的動靜也沒有,猴子也爬不上去了,整個山頂靜得連雪下去的聲音也化掉了。大地一片空靈,就是在這樣的境界中,他打坐時聽到了天穀的聲音,很美妙,不是世間的文字可以形容的,他說那真是叫“天籟之音”,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另有一次是他小的時候,“人家告訴我,稻子會唱歌。我不相信,半夜我約了幾個小孩子,偷偷跑到稻田裏去聽稻子唱歌,把耳朵貼在地麵,真的很清楚地聽到劈劈啪啪的響,跟放鞭炮一樣。”南師指的是生長的水稻,而生活中,我們聽到稻穀在倉裏唱歌的例子還少嗎?
沒有絕對的靜。樹欲靜而風不止。靜到極點就是易經裏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一切空靈到了虛無,這才是靜的極點。有人被關在一間封閉的屋子裏,一陣時間後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受不了,感覺血快要迸出來,隻好示意終極實驗告敗。
但靜還是很好的,大音稀聲,大智若愚。沸水不響,響水不沸。靜者,不表示不存在。相反,嘰哩呱啦,無力光靠嚷,終是跳梁小醜,如秋後蚱蜢,蹦躂不了幾天,終要落幕收場。如榕城進賢門前兩隻石獅子,靜靜地看著車來人往,一聲不吭,笑世上可笑之人;看你終日胡作非為,到頭來一事無成精神空虛無寄附。正如潮汕人口裏說的,我看你梟到幾時,我蹲哩蹲三年。老實終究在。另一層意思,是金子總會發光,能者不必多言,隻要謙虛謹慎,認真做事,就算是一輩子默默無聞,其功也大矣。
易經“剛柔相濟,動靜有常”,明確指出靜和動如影隨形,比孿生兄弟還要親。世上沒有絕對的動和靜嘛,一切事物理都在隨時變化,八卦相蕩。隻是一動不如一靜,因為動則三分險,“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四種結果,吉隻占了四分之一。
這麼說來,是不是幹脆不要動了,所謂哀莫過於心死,什麼都不要去奮鬥爭取了呢?這不是如同行屍走肉一樣嗎?其實不然,那隻不過是消極逃避,堂而皇之找借口罷了。現實世界中,有可能避得了嗎?就算是哀莫過於心死,卻還有個哀的感覺存在;六祖慧能說過,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除非你達到儒家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地步,或者道家的“無為”境界——完全終止,而且是連“終止”的本身或者這個念頭都沒有,才能叫真靜。佛家稱“不生不滅”——也就是究竟涅槃的修行,這才是功德圓滿。
佛家的靜,不是要你清靜無為。印度哲學家奧修說過,靜坐,必須整個身和心完完全全地放下,直至連你這個人在“靜坐”的念頭也提不起來,這時唯一的不運動就成了運動,隻有這樣,才能進入禪定的模樣。一時的靜,是為了儲蓄能量,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戰最大的考驗,去爭取最大的成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佛教正是如此,以脫俗出世的精神,做積極入世的事情,慈悲為懷。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相益互彰。
陟彼崔嵬,以思想的力量竭力向高峰攀越,山色崆峒,夜仍未央。靜的內涵廣矣。在如此靜的夜裏,竟然一番胡思亂想,也會思出上麵這些文字來,可謂靜的魅力無窮,真實不虛,妙不可言。是為靜夜所思。且為後記。
吳泓2013年8月15日揭陽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