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每天對殘缺一笑,欣賞專屬的美麗(1 / 3)

別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

人們常常用放大鏡去看生活中那不如意的10%,卻忽略了幸福快樂的90%。我們追求快樂,總想讓自己更快樂,但苛求的結果卻讓快樂越來越遠。人生是實實在在的,想讓自己幸福快樂的第一個前提是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丘吉爾說過:“完美主義等於癱瘓。”有位哲人也說過:“完美本是毒”。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是!它總會以“缺陷”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所以對人對事追求“十全十美”無疑是自討苦吃,而那種達不到目的的失落感還會侵蝕你的快樂,給你帶來無數的煩惱。

有一個人想要蓋座房子。

他看到河邊的風景不錯,離水源又近,可以釣魚,就想在河邊蓋,可他又想:“河邊挺好,可是離水這麼近,萬一房子被水衝了怎麼辦?”

他又來到了森林,覺得這裏綠樹成蔭,鳥獸成群,可以打獵,也不錯,可他又想:“森林挺好,可是出門被樹枝紮了怎麼辦?”

他隻好又到了一個小村莊,這裏的村民淳樸、友好,可以種地,可他又想:“這裏挺好,可惜沒有水。”

就這樣,他走了十幾個地方也沒有選中一個能蓋房子的地方,他向自己的父親抱怨,父親對他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你趕快定奪吧!”

這個故事不禁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生活又何嚐不是這樣呢?許多人堅持“隻要最完美的”,“隻做最完美的”,並為此付出了很多,可到最後卻一無所獲,此時才恍然大悟,完美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就像故事裏那個人一樣,最後的結果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否定了。

與此相反,對不完美要包容,當我們以“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心態審視世間萬物時,也會發現更多的快樂就藏在“不完美”之中!

有一個名為“丟失的一片”的故事:

有一個圓被切掉了一小塊,它覺得自己不完美了,便到處尋找丟失的那一片。因為缺了一塊,所以它不再有像原來那樣的風馳電掣速度,它滾得很慢,於是便和沿途的花花草草打招呼,偶爾還和小蟲子聊上幾句,有時累了就舒舒服服地曬曬太陽,盡情地享受陽光。它找呀找,找到了很多碎片,但都不合適,終於有一天,它發現了絕對適合的那一片,並為再次變得完整而興奮不已。

然而,當它再次滾動時,因為是一個整圓,所以滾得非常快,盡管它能很快地到達目的地,可是,它卻再也無法欣賞花兒的美麗,也顧不上和小蟲子說話了,它發現,原來完美並不一定就快樂。於是,它忍痛割愛,丟下那找到的一片,慢慢地滾下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禁想到,完美也許是一種妄念,在很多時候,追求完美反而會喪失生命的本真,會與快樂相悖。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味地追求完美,隻會讓自己離生活越來越遠。”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形容:生活就像拚圖遊戲,不管你對了多少,錯了一個就不合格;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即使最好的球隊也會輸掉1/3的比賽,最差的球隊也有它輝煌的一天。我們的目的就是贏多負少,而不是全贏。

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任何人也有無知的時候,隻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優劣勢表現在不同的方麵而已。很多人以為,自己不完美,所以不能在與人交往中贏得別人的喜愛。他們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交往,也不願意在別人麵前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於是,在燈光燦爛、樂曲悠揚的宴會廳裏,永遠看不到他們的舞姿,他們總怕別人笑話他的舞技拙劣,總想等到有一天自己成為“舞”林高手時再一展風采,這樣的人總是在矛盾的心緒中做看客,失去了許多享受快樂的機會。

這種擔心實在多餘。心理學家戴維德·波恩寫過一個傑出律師的故事,這個律師是個完美主義者,總害怕犯錯誤或輸官司,害怕同事們會因此而不尊重他。然而,他驚奇地發現,當他犯錯誤時,同事們不僅沒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歡他了,因為他們認為他更像一個普通人。

可見,長時間裏,我們都陷入了一個信念的誤區——隻有完美,人們才會愛我們,才會看重我們。當我們為此付出許多代價後才明白,不完美是世界萬物共同的特點。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像那個缺了一塊的圓一樣,用不完整圓的慢慢滾動享受沿途的風光,享受生命帶來的快樂。當我們能夠理解“事物過於追求完美,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時,再回過頭來看很多東西,就會發現,原來有“缺陷”正是一種理想狀態!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特定的優點和不足,但從來不是別人的從屬和附庸,隻有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才能找到快樂的人生。生活中有多種快樂,但有一種快樂能讓人終生難忘,那就是得到真誠的鼓勵和真正的欣賞。鼓勵和欣賞可以幫助一個人戰勝自我,獲得自信,從而更加勇敢地麵對生活。

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驗,他從一個班的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有點醜陋、愚笨且自卑的女孩,隨後暗中要求同學們改變以往對她的看法。學生們按照心理學家的要求,經常爭先恐後地照顧這個女孩,向她獻殷勤,陪她說話,並且在心底認定她是最漂亮、最聰慧的。結果,不到一年,這個女孩簡直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她的身上處處展現出以前不曾有過的美。她自豪地說:“我獲得了新生。”顯然,這種美隻有在你欣賞自己且周圍的人也都欣賞你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

欣賞和鼓勵是激勵一個人奮發向上、繼續努力的無窮動力。人們常說:求人不如求己。因此,最簡單的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就是學會自我欣賞,適當地自我寬容、自我鼓勵,從點點滴滴的自我完善中獲得快樂。

欣賞自己的人是自信的人,欣賞自己的人總是帶著同樣欣賞的目光去欣賞別人——隻是欣賞,而不是崇拜或者羨慕。於是,很容易使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的人也是更會學習的人。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麥克約瑟說:“你自己與自己的心交流,要讚美它,讓它感到你對它的賞識,那時候它才向你釋放靈感。”是的,我們隻有欣賞自己,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與其站在那裏眺望別人的背影,不如坐下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走過的每一個堅實的腳步,隻要努力尋找,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

欣賞自己,不是鄙視別人的狂妄自大,而是源於對自己生命的珍視和熱愛;欣賞自己,不是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看不見更廣闊的天空,而是讓自己拋棄浮躁後更成熟地走向遠方。

一位父親心情不好時,喜歡在陽台上擺弄他的幾株花;兒子心情不好時,喜歡到陽台上欣賞父親的花。父親說在澆花鬆土、除草施肥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最好的享受,兒子卻認為賞花才是最好的享受。父親的實驗項目被人換了,他沮喪了好幾天,閑時就到陽台上種花,兒子心疼父親的身體,到陽台看他。父親凝視著花盆裏的一株小草,一動也不動。

“爸爸,為什麼不把它拔了?”兒子問。

父親說:“它太嫩了,拔了可惜呀!”

兒子覺得好笑,說:“一株草有什麼可惜的?”

“爸爸,你欣賞這草?”兒子同時又覺得驚詫。

父親突然回過頭來說:“不,我是在欣賞我自己。”

“啊!”兒子不禁一愣,一向書生氣十足的父親,說這句話時竟有幾分儒雅以外的嚴厲和堅定。

父親忽然緩緩地說:“我欣賞我自己,因為我和這小草一樣堅韌不屈。你看,這花盆裏淨是些用來固定花苗的小鵝卵石,小草居然硬是從小鵝卵石間鑽了出來。我也是這樣,我的實驗項目被人換掉了,但我昨天又遞交了參加實驗的申請書,我要參加這次我並不拿手的實驗,想看看自己的能力。僅僅這一點,就值得自我欣賞。”父親頓了一下,愛憐地問兒子:“孩子,你欣賞你自己嗎?”

兒子又愣住了,欣賞自己,這是何等高深的話題呀!

父親見他沒有回答,笑著對他說:“欣賞自己,就要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要自信、要樂觀。你已經是大人了,應該明白了。”父親的話語很深沉,但兒子聽得很認真,他知道父親正用深沉的父愛澆鑄著他的品格、性格和人格。

學會欣賞自己,包容自己,就是要學會欣賞自己的開朗自信,欣賞自己的聰慧大方,欣賞自己的平凡普通,欣賞自己的獨一無二。人的一生,或許有不少人會值得自己欣賞,但是最應該欣賞的還是自己。

的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獨特的“自己”既有優點,也有不足。一個人隻有充分地自我接納,懂得欣賞自己,包容自己,才能自信地與人交往,出色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假如一個人不懂得欣賞自己、包容自己,總是以懷疑的、否定的態度看待自己,就有可能限製甚至扼殺自己的創造力。事實上,我們身邊因為自卑自憐、自暴自棄等各種心理問題而造成的悲劇事例太多了,這不但給家人造成了痛苦,而且給社會造成了損失。

欣賞自己並不是傲視一切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唯我獨尊的狂妄不羈。它隻屬於一種醒悟,一種麵對困難時能給予自己信心的源泉,一種推動自己向挫折挑戰的動力,也就是對自己的包容。

隻有學會自我欣賞、自我品評,學會在無人喝彩時能照樣前行,而且行得更好,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活出生命的榮耀,讓獨一無二的自己閃亮起來。

發揮你的潛能,表現你的天賦

人的潛能,是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那麼,你知道你的潛能有多大嗎?還是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的答案吧。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學者詹姆斯指出:一個普通的人工作一輩子隻運用了其能力的10%,還有90%的潛能尚未被利用。後來,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研究發現:每個人一生隻用了其能力的6%,還有94%的潛能未被利用。現在的研究更是表明,一個正常人的大腦記憶容量有大約6億本書的知識總量,相當於一部大型電腦儲存量的120萬倍。如果人類發揮其一小半潛能就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記憶整套百科全書,獲得12個博士學位,人的潛能在未能充分展露時往往被視作缺點和不足,隻有充分發揮了潛能,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