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每天對苦悶一笑,燃燒生活的激情(2 / 3)

雖然應聘失敗,可他並沒有覺得沮喪,而是感覺收獲不小。這家公司對軟件業的理解,令他耳目一新。他認為有必要給公司寫一封信,以表達自己對此的感謝之情。他提筆寫道:“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了筆試和麵試的機會。雖然落聘,但通過此次應聘使我大長見識,受益匪淺。感謝你們為之付出的勞動,衷心地謝謝你們!”

這封信與眾不同,落聘的人不但沒有表示不滿,竟然還毫無怨言地給公司寫感謝信。這封信被層層上遞,最後送到了公司總裁的辦公室。總裁看了信之後,一言不發,把它鎖進了抽屜裏。

三個月過去了,在聖誕節來臨之際,史蒂文斯收到了一張精美的聖誕賀卡,上麵寫著:尊敬的史蒂文斯先生,如果您願意,請和我們共同度過聖誕節。賀卡就是他上次應聘的那家公司寄來的。原來,這家公司出現了職位空缺,他們首先想到了史蒂文斯。

這家公司便是世界聞名的微軟公司。在史蒂文斯上任十幾年後,憑著出色的業績,一直做到了副總裁的職位。

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著積極的心態,不要讓沮喪取代熱情。看不到將來的希望,就激發不出現在的動力,消極的心態會摧毀人們的信心,使希望泯滅。

當你麵對困難時,不要埋怨,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值得感激的地方,失敗了並不代表永遠沒有機會,當你心存感激時,就會發現,困難讓你變得堅強,促使你走向成功。

學會烹調生活,從苦悶中解脫

一位老人,妻子在他退休前不久去世了,他非常悲傷。他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後就坐在電視機前,一直看到睡著為止。不過,他的白天過得還不算糟糕,在工廠裏,他是個受人尊敬的質量檢驗員,工作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在他退休了,再也沒有工作了。寂寞一下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很少有人來拜訪他,甚至很少會有人給他打電話,人們似乎忘記了他的存在。老人迅速地衰老了,可他隻有65歲。

老人的女兒為此焦急萬分。她記得在她母親活著的時候,父親的性情總是那麼開朗,精力總是那麼充沛,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難倒他。可現在……還有什麼東西能夠重新喚起他對生活的興趣呢?

一個周末,女兒提著一隻食品袋和一個長方形的禮品小包出現在父親的麵前。

“那是什麼?”他看著那個小包問道,“今天又不是我的生日。”

“這是我給你的禮物,”女兒說,“你老是吃醃肉,我真擔心你會營養失調。”

老人打開了禮物,“烹調書?”

“是的,”女兒說,“這是給初學者用的。你喜歡吃的菜肴,比如實心細麵條、燉菜等,這裏都有。”

女兒走後,老人將這本烹調書從頭到尾地翻了一遍,然後認認認真真地開始閱讀起來。沒過多久,他就出去買來了許多食物。第一次的試驗是做他最喜歡吃的烤肉糕。根據烹調書上提出的要求,他照葫蘆畫瓢地做了一遍,竟然做得相當成功。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烤肉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他親手烹調的!從此,烹調成了他生活的一種需要。

很快,他就不再滿足於僅僅為自己烹調了。這時,他對自己的烹調技藝已十分自信,覺得完全可以在眾人麵前露一手了。於是,他開始邀請鄰居和朋友們到自己家裏來品嚐。他烹調的一道道鮮美的菜肴果然贏得了人們的嘖嘖稱讚。他也因此經常得到鄰居和朋友們的回請,這樣,他又結識了許多新朋友。由於客人越來越多,他又買了許多烹調書,學會了許多新菜肴。

烹調重新“烹調”了老人的生活。他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他又變得那麼開朗,那麼生氣勃勃了。生活對於他,又展現出了迷人的魅力。

心理學上有個“漣漪效應”:你在生活中所做出的改變,無論它看上去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對你有生之年的影響都會像將一塊石子扔進池塘一樣,會產生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一直會影響到池塘的邊緣。對於上麵所講的那位老人來說,烹調就是這樣的石子,使老人從苦悶中解脫出來,為他創造了一種新生活:有了新朋友,也有了新的生活興趣。

離苦悶遠一點,生活有激情

有一篇題目為《無名病》的文章,文中談到了現今世界愈來愈多的婦女所麵臨的苦境,她們對生活厭煩不滿,根本就沒有快樂。

文章中有一位母親說,她身體健康,孩子活潑可愛,家庭舒適,經濟寬裕。丈夫是一個電子工程師,前途光明,但不知為何她總覺得不滿足。她的丈夫建議她休息一段時間,但她覺得自己需要的並不是休息,她連獨自坐下來看書都不能做到。孩子午睡時,她就會在房間裏走來走去,等著去叫醒他們。有時早晨醒來,她會覺得一點兒盼望也沒有。

文章指出,這位婦女的“無名病”其實就是苦悶病。現今世界的文明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人們卻愈來愈厭倦生活。很多人本想尋求娛樂,卻常常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在劇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戲劇時,演到中途就走了好幾批觀眾。還有一些人,坐在電視機前,眼睛看著電視,但腦子裏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看報紙、雜誌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的。大多數人在說“我累了”的時候,實際上是指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厭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苦悶。

每個行業、每個階層的人都會患上苦悶病,無論貧富、聰愚、雅俗。苦悶病不僅是婦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樣會有。有一個男性商人去醫院看病,卻說不清自己有什麼不適。醫生給他做了徹底的檢查,卻找不到任何毛病,於是醫生向這個商人作了進一步的詢問。經過一段輕鬆的談話後,醫生對他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體格檢驗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曆卡上寫任何東西。”

這個商人聽了並不覺得高興,他說:“醫生,我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沒有一刻不覺得疲倦的。”這時,醫生才意識到他的病人患的是“苦悶病”,而不是一般的身體不適。於是醫生指出這個商人所擁有的一切:生意興隆、家庭舒適、妻子漂亮、孩子可愛,還有其他能用金錢買到的東西。但這個商人聽了以後卻說:“我對這些簡直厭倦透了,讓別人把這些東西都拿去吧。”

苦悶常常是引起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沒精打采的感覺會使你經常疲憊不堪。另外,它還是引起家庭破裂的一個促成因素。因為苦悶,很多丈夫或妻子跨出家門就再也不回來了。

苦悶大多是由於生活中缺少指引導致的,就像飛機要在暴風雨中找尋降落點,但前景卻一片模糊。我們如何才能超越寂寞、空虛和內在的貧乏?答案是尋找新的目標。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以後,還會產生新的需要,心情也隨著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對生活不滿意,失去希望的人,會厭煩生活;生活過於滿意,失去目標的人,也會厭煩生活。既然不滿現狀,就應該去打破現狀,蕩起生活的漣漪。然而,大部分人覺得尋找新的事物很麻煩,所以寧願保持現狀——這才是超越寂寞、空虛的困難所在。

與人分享,才有收獲

一個精明的荷蘭花草商,千裏迢迢地從非洲引進了一種名貴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裏,準備到時候賣個好價錢。

商人對這種名貴花卉愛護備至,許多親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竟連一粒種子也不肯給,他計劃培育三年,等擁有上萬株後再開始出售和饋贈。

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他那名貴的花已經繁育出了上萬株。然而,令這位商人沮喪的是,這些花的花朵已經變得很小,花色也比剛引進的時候差多了,完全沒有了它在非洲時的雍容和鮮豔。

他知道,這樣下去是不可能靠這些花賺到錢的,難道是這些花退化了嗎?可是非洲人年年種植這種花,而且麵積大,年複一年地培育,並沒有見過這種花會退化呀。

商人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請教一位植物學家。

植物學家來到他的花圃看了看,問道:“你這花圃隔壁是什麼?”

商人回答:“隔壁是別人的花圃。”

植物學家又問:“他們種植的也是這種花嗎?”

他搖搖說:“這種花在荷蘭甚至整個歐洲也隻有我一個人種植。他們的花圃裏都是些鬱金香、玫瑰、金盞菊之類的普通花卉。”

植物學家沉吟了許久說:“我找到你這種名貴的花風光不再的原因了,盡管你的花圃裏種滿了這種名貴的花,但毗鄰的花圃卻種植著其他花卉,你這種名貴的花被風傳授了花粉後,又染上了毗鄰花圃裏的其他品種的花粉,所以它就一年不如一年,越來越不雍容華貴了。”

商人問植物學家:“那該怎麼辦呢?”植物學家說:“誰能夠阻擋風傳授花粉呢?要想使你的名貴之花不失本色,隻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你鄰居的花圃裏也種上這種花。”於是商人把自己的花種分給了鄰居,次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商人和鄰居的花圃幾乎成了這種名貴之花的海洋。花朵又肥又大,花色典雅,朵朵流光溢彩,雍容華貴。這些花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幾年後,商人和他的鄰居都發了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