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則行動,變通才會柳暗花明。
古人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是反觀我們的生活,能將此理運用於自己的生活的人,卻不多見,有不少人把人生看作一條單行道,一條道走到黑。
到頭來怎麼樣呢?無疑,這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做法隻能讓自己傷痕累累,最後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殊不知,很多時候,或許我們隻要稍微變通一下,那些令我們頭疼的問題便自行解決了,曾經看起來走到盡頭的路居然柳暗花明起來。
韓菲菲從一所師範院校中文係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出版社任圖書編輯。一次,她向一位業內有名的作家約稿。之前,韓菲菲就聽說這位作家以難以應付著稱,所以這次一接到這個任務,心裏就惴惴不安起來。
果然,韓菲菲與這位作家的第一次談話沒有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無論作家說什麼,韓菲菲都以“是”、“是的”或者“可能是吧”等簡單或者模糊的詞來回答,局促不安的她全然忘了請求作家寫稿子的事。
回來後,韓菲菲總結了自己這次不成功的邀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於是她決定改天再去拜訪作家,這次一定要向他說明這件事,絕不能像今天這樣隨便地結束。
第二次,雖然如約見到了作家,但作家過於冷淡的態度有些讓韓菲菲受不了,韓菲菲覺得徹底沒戲了。可就在她灰心喪氣地將要和作家告別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本業內的雜誌曾刊載過這位作家近況的一篇文章,於是她說道:“我聽說您的一篇作品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了,是嗎?”
就在韓菲菲說完這句話,這位作家忽然向前傾了傾身體說道:“是呀。”
韓菲菲發現作家來了興致,於是繼續說道:“隻是不知道您那種獨特的文體,用英語是否能夠完全體現出來。”
“這一點也是我所擔心的呢。”作家饒有興趣地說。
就這樣,韓菲菲和這位作家的談話一直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氣氛也變得輕鬆起來。這時候,韓菲菲向作家提出寫稿的要求,而這位作家也笑嗬嗬地答應了下來。
看完這個故事,或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位難以應付的作家,為什麼會因為韓菲菲的一句話,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其實,這是因為作家認為這位編輯不僅讀過他的文章,而且對他寫作風格方麵的一些情況也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同時他也從中感受到這位編輯是一位不會隨便應付的人。
由此可見,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事先了解一下交談對象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做,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可以像上麵故事中的韓菲菲一樣,在心理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從而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其發展軌跡並不會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樣,因此僅僅靠書本上和過來人的理論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隻有懂得變通,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自然界有這樣一種鳥,它們以食魚為生,但其嘴巴的形狀是直直的,上下兩部分都又長又闊,所以在吃魚的時候很容易被卡住。鳥很聰明地想出這樣一個辦法,在吞吃食物時,把魚拋到空中,讓魚頭朝下魚尾朝上落下來,自己用嘴接住。這樣一來,魚在通過咽喉的時候,魚的骨頭就會由前向後倒,不會卡在鳥的喉嚨裏了。
不得不說,這種鳥實在聰明,而這也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賜予它們的本領吧。回過頭來,想一想身處社會中的我們,同樣也會像這種鳥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刺兒”,此時,如果我們懂得變通,尋求另一條道路,是不是就會比一條道走到黑多一些勝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