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老百姓也常說:“禮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壞。”那麼,什麼是禮呢?

“禮者敬人也”,“禮”就是尊重的意思。在人際交往中,既要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但是尊重隻在心裏是不行的。你還需要善於表達,所以它需要形式。因此不僅要有禮,還要有儀,“儀”就是恰到好處地向別人表示尊重的形式。

遺憾的是,在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國度,如今的文明禮儀狀況,卻令人汗顏。香港一位學者開玩笑說,在國外,一聽到聲如洪鍾的吵鬧聲,就知道是中國人;在國內,隻要聞到有臭味,就知道離廁所不遠了。

這話或許有點誇張,但是看看國人的許多不文明行為,難道不是很常見嗎:公共場所言談舉止豪放不羈;闖紅燈,爬欄杆,不守時;上公共汽車爭先恐後;說話像吵架;做錯事不道歉;吃自助餐時裝得滿滿的,吃不了就倒掉……

禮儀是一個人、組織乃至國家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的標誌。作為現代社會的文明而有教養的人士,實在不應該讓這樣的行為發生在自己身上。

是否講究禮儀,可能會決定我們的事業開展得是否順利。我們或許聽說過“一口痰終止了外商談判”的報道,在生活中,一個不禮貌的電話可能氣走客戶,一個應聘中的不雅舉止,可能使我們失去一個很好的職位。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因為人們常常是通過禮儀行為來觀察人,判斷人。

禮儀看似是外在的東西,其實是內涵的外延。試想一個人如果道德卑微、情感猥瑣、不學無術,怎麼可能有高雅的舉止和優美的言談?因此,通過你外在的舉止、穿著打扮、待人接物,人們可以了解你的內涵。

正如黑格爾所說:“好的形式,是內容的靈魂。”

禮儀也是人際交往中不成文的遊戲規則。如果處理人際關係都成問題,又憑什麼去成功?若連基本的禮儀都不具備,既是對他人的不敬,也是對自己的辱沒。

“言談舉止現文化,細微之處見精神”,禮儀遍布於生活的方方麵麵、點點滴滴。通過塑造形體、修飾服飾、美化儀容、訓練舉止、節製言談、規範表情、學習社會交往,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提升個人的形象。這無疑對我們的成功大有幫助。

本書是一本通俗的禮儀讀物,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禮儀規範知識、加強個人禮儀修養、提升個人氣質形象;而且富有時代氣息,內容貼近生活,文字輕鬆有趣,主要包括個人形象、社交禮節、職場禮節、公共場所禮節、家庭禮節五個部分。讀完此書,相信你可以在個人形象、人際往來、商務活動、公共場合、社區交際等方麵大大增加自信,舉止適宜,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