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輩子學吃,八輩子學穿。”意思是,一戶人家得富八輩子,才懂得穿,才會穿。穿衣服真的有這麼難嗎?實際上,穿衣戴帽的確有很深的學問。有個詞叫“體麵”,可以說,隻有穿著得體,才能有麵子。
劉桓是某服裝廠的業務員,論口才,論業務能力,都令他的老板“一百個放心”。但沒想到,在鄭州少林武術節的訂貨會上,當他風塵仆仆找到一家商場後,接待人員見他胡子拉碴,且衣冠不整,對他帶的樣品連看也不看,就把他打發走了。因為這家商場認為:“就這樣一副尊容,他廠裏能生產出高檔服裝?”
劉桓非常窩火,這不是以貌取人嗎?可連續跑了幾家商場,費盡口舌也沒有如願。一氣之下,他來到美容院做了美容,然後換上本廠生產的名牌服裝,氣宇軒昂地找到一家商場的總經理。對方見劉桓氣度不凡,產品又屬上乘,當即簽訂了60萬元的訂貨合同。
現實中,人們總反對“以貌取人”,但是實際上有幾個人不“以貌取人”呢?對一個不熟悉的人,你不自覺地就要根據他的外表,來對他進行簡單的初步判斷。不同的儀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隨之就會有不同的際遇。這個問題可不可以換成這樣的假設,你在商場中選購商品,根據自己的消費心理,會選擇購買一件包裝得又髒又破的產品嗎?肯定不會吧,因為普通消費者都認為,包裝不僅僅是包裝而已,它更代表了商品的質量和品位。同樣道理,人的“包裝”也很重要,因而人們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對於穿著,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總的來說,需要遵循三個原則,即時間原則、環境原則和個性原則。
時間原則。首先是指服裝有季節性。如在深秋時節穿一件無袖輕薄的連衣裙,會令人覺得莫名其妙,不會留下好感。在一天中,服裝也有時間性,一般有日裝和晚裝之分。日裝要求輕便、舒適,便於活動,但款式不能過於裸露;晚裝則要求豔麗、華貴、珠光寶氣,適當裸露一點也無傷大雅。日裝和晚裝不能顛倒。
環境原則。是指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同的社交場合,著裝要有所不同。
有一位企業家去會見前來考察的德國同行,由於天氣很熱,他便像往常一樣,穿著汗衫、短褲和涼鞋去了。而對方一見到他,立刻露出不高興的神色,沒談幾句就起身告辭了。因為國外在這種重要場合,都要西裝革履,否則就意味著瞧不起對方。
工作是正式的場合,雖然不必穿高檔服裝,也不能過於豔麗、裸露,但是一定要穿端莊大方的西裝、襯衫、套裙;上街等於到了公眾場合,不能穿居家服、睡衣睡褲;探親訪友,著裝應沉穩;去醫院看望病人,應隨意大方;郊遊、運動,應輕鬆隨便;晚會、舞會,則可以鮮豔華麗。總之,穿衣服要看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