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入門看人意(1 / 1)

星期天小黃去商場買東西,回來時路過小賈家。小黃忽然心血來潮,想到好久沒見小賈了,有點想他,就打電話跟小賈說,一會兒去看望他。小賈同意了。

半個小時後,小黃來到小賈家。小賈和愛人小何出來迎接。小黃發現這兩口子有點不對勁,似乎沒有往日那麼熱情,而且小何的眼圈還有點紅。但是既然來了,就坐下嘮家常。他發現小賈和小何隻跟他說話,相互之間卻不理睬,於是他恍然大悟:這兩口子肯定是剛才吵架了!與此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來的不是時候,於是沒坐多久就起身告辭。

到別人家拜訪、作客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項社交內容。拜訪、作客有利於加深人們的情誼,但是拜訪也有一定的禮節需要我們遵守。就像上麵的故事中,小黃去朋友家做客,沒有提前預約,“說到就到”,成了“不速之客”,這樣的客人往往是不受歡迎的,因為這會讓主人感到倉促和不便。

拜訪不僅要事先約定,還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什麼樣的時間不適合拜訪呢?首先要避免過早或過晚。還要避開用餐的時間,因為任何家庭招待客人吃飯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如果主人有午睡的習慣,就不要在午飯後去。還要避開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家裏有產婦、重病人等。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似乎隻有節假日比較空閑,有時間會友,但是節假日又是一個和家入團聚的時間。那麼怎麼知道對方什麼時間方便呢?最穩妥的辦法是讓對方安排時間,比如你可以說:“好久沒見你了,看哪天方便,大家見麵聊聊吧?”

去別人家拜訪,要注意自己的儀容整潔、大方,以顯示對主人的尊重。

在過去,家裏窮的人為了避免被人輕視,拜訪之前可能會去借一套好點的衣服。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不需要這樣了,但也要注意儀容的整潔。比如,不要穿不幹淨或有洞的襪子,因為很多人家進門要換拖鞋,如果你的襪子又髒又破並散發怪味,會給人什麼感覺呢?在進門前還要看看鞋上是否有泥,如果有,要擦幹淨。

如果是初次拜訪,帶點小禮品或鮮花是有禮貌的表現。

進門前,應輕輕叩門或按動電鈴,不要用拳頭擂門或用腳踢門。當有回音或有人開門後,才可以進去。即使在夏天,屋門是敞開的,也要打招呼,聽到主人的回聲再進門。不經允許,徑直破門而入是失禮的,很可能出現讓雙方都尷尬的局麵。如果你不認識開門的人,應該問:“請問這是×先生家嗎?”

進門後要輕輕關門,把外衣、雨具放到主人指定的地點。進門後不要急於進屋,因為一般家庭都有幾間房子,弄不好會進錯屋,所以要等主人發話再決定進哪間屋。

進屋後,不要自己先找個地方就坐下,要環顧一下四周,等主人發話。主人請坐時,再看一看有沒有年長的人,如果有,要請他們先坐。如被訪問者是年長者,主人不坐下,自己也不能坐下。坐下後不要自己隨意點煙抽,也不要隨便拿水果吃,要等主人發話。在主人點煙、送水果時,要起身、點頭、雙手迎接,並說“謝謝”,而且如果身邊有比自己年長者,應該先讓他們。

其實,作客的基本原則就是“入門看人意”。因為家庭交際是一種有主客之分的特殊交往活動,不管主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境遇如何,在家待客就占有主人的地位,對交際活動有主宰的權利和義務。而作為客人,就不能“反客為主”、“強賓壓主”。作客應充分尊重主人的安排。一般主人會盡量滿足客人的需要,還會征詢客人的意見,作為客人,則不應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主人。如果有要求,隻能用委婉的方式提出;當條件有限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諒解並給主人留麵子。

在主人家中如果見到長輩,要有禮貌地問候;見到孩子,要談上幾句;遇到主人的其他客人,也應寒暄幾句;對來遲的客人,要起立迎接;其他客人走時,要起立相送。而且不要見到別的客人一到,自己馬上就走,這樣顯得失禮。

還有一個問題是,到別人家拜訪,是否可以帶上自己的孩子?一般來講,除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能夠約束自己,否則還是不要帶孩子為好。如果寶寶年幼,一會兒要喝奶,一會兒要換尿布,多麼麻煩。稍大一點的孩子好奇又好動,可能把主人家弄得亂七八糟。當然,如果孩子大到可以自我約束,讓他出席聚會倒是可以的,還可以給孩子提供學習社交禮儀的機會。

和主人交談時,應注意掌握時間。有要事必須要與主人商量或向對方請教時,應盡快表明來意,不要東拉西扯,浪費時間。一般說來,如果沒有要事相商,作客時間不宜太長,半小時就可以了。見到主人顯出疲倦或還有其他客人時,應該適時告辭,不要因主人客氣挽留,而忘乎所以,談個不停。

告辭時,要感謝主人的盛情款待。走時態度要堅決,不要嘴上說走,身子卻不動。出門後要請主人留步,向主人說“請回”,不要讓人家跟著你一直走下去,更不要說什麼“我還有一件事情”之類的話。要是有意請主人回訪的話,可在這時提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