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殺豬宰羊且為樂”,有朋友來家中,是一種榮幸,一種幸福。好客與待客之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文化,“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些流傳至今的詩歌與文化作品都承載了這一文化。
在現實生活中,邀請朋友來家做客,是待人的最高禮遇。俗話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在外方知少主人。”這話說明了待客對於融洽人際關係的重要作用。那麼,在家中待客需要注意哪些禮節呢?
一般客人拜訪之前總會先預約。而我們知道客人即將到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中收拾得整潔、舒適,為客人提供一個良好的作客環境,這是對客人起碼的尊重。不管你平時怎樣不拘小節,不講衛生,有客人要來,都應該收拾一下。
其次要注意個人儀表的得體。接待客人時,服飾不能隨隨便便,因為主人儀表整潔與否體現了對客人是否尊重,尤其是女主人更應精心打扮。有的人對熟悉的客人來訪毫不講究,蓬頭垢麵,或者穿著睡衣短褲會客,都是不禮貌的。
當聽到客人的敲門聲或門鈴聲時,要盡快應答。和接電話不能超過三聲一樣:如果你不馬上應答,就顯得怠慢,或顯得不方便待客,這會讓客人感到不自在。在打開房門後,要熱情迎接客人,跟客人握手寒暄,或給家人和客人做介紹。如果客人手裏拎著重東西,應幫他拎過來。
接待客人,一個基本原則是以客人為尊。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劉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當父親的下屬來拜訪父親時,小劉將客人領進客廳,然後送上了茶水,但是他先給父親上茶,然後才給客人上茶。客人走後,父親狠狠地批評他:“為什麼不先送茶給客人呢?”小劉委屈地說:“我是覺得您的年齡比他大,職務比他高,就以為該給您先上茶。”父親告訴他:“要記住,客人來訪時,無論接待者的身份有多高,也處於客人之下。客人是最尊貴的,敬茶要先給客人敬。”這事給小劉很深的教訓。
我們在與客人正式交談前,一般要先說點客套話,就像比賽前的暖場,比如“好久不見了,你怎麼總不來呢?”能讓對方感到你在想念他,覺得溫暖。這樣逐漸轉入正題,會使談話顯得親切自然。客套話可以說是會客中的開場白,是雙方坦誠交談的序幕。
進入正式的談話後,主人要弄明白客人來訪的目的。有時客人已告知來訪目的,有時則沒有。如果客人是作禮節性拜訪,主人應熱情、周到地接待,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如果客人是娛樂性地串門,尤其是常客,招待就可以隨便一些,比如一起看電視、聽音樂等;如果客人有事專程來訪,談話就應該盡快轉入正題,不要兜來兜去浪費時間。
主人和客人交談的時候,家庭成員最好不要在旁邊聽,更不要隨便插嘴。
有時也可以讓配偶參加交談,但是不要讓小孩子在場,因為小孩子容易吵鬧,如果糾纏客人就更不合適了。一般的,誰的客人誰主陪,其他的家庭成員隻需在客人剛來和離開的時候打個招呼即可,不必從始陪到終。
和客人交談時要專注,不能心不在焉,答非所問,東張西望,神情恍惚,頻頻看表,哈欠連天。這些都是很失禮的舉動,會讓客人覺得你急切地想要結束會談。
客人來訪時,最不禮貌的事莫過於家人在客人麵前吵架。當著客人麵爭執、吵架,批評孩子、打孩子,都會使客人難堪,好像是在下“逐客令”。
家人這時產生了矛盾,一定要忍住,等客人走了再關上門解決。
客人準備告辭的時候,主人應真誠挽留,表示希望他多坐一會兒,或懇請下次再來。因為有時客人提出告辭是試探性的,是擔心主人不耐煩。如客人真的想走,也要在客人起身後,主人再起身相送,不能客人一說要走,主人就馬上站起來,好像早就盼著客人走似的。這時家中的其他成員也應起身道別。好久沒見麵的親朋好友來訪,應留他們吃飯,遠道而來的客人,要熱情地留他們住宿。
送客人時,要目送客人遠去,不能讓客人目送你“回屋”。如果客人回頭招呼,應舉手示意,客人跨出房門,要在客人消失在你的視野後才關門;如果送客人進電梯,要等電梯門關上後再走。
家中待客是社交的重要手尊重客人要超過自己的家人,對客人要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重視和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