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親戚有多親(1 / 1)

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親戚。親戚關係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說他親,一般親不過家人;說他疏,一般疏不過相識。親戚關係是這樣一種關係,逢年過節要走走看看,拜望拜望,平時親戚之間有困難要相互幫忙。

親戚關係和其他關係一樣,也有一些禮儀需要遵守,以使彼此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否則,違背了一定的禮儀,親戚之間也可能互相得罪而疏遠。那麼,親戚之間來往應遵循哪些禮儀呢?

有些親戚之間奉行的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方針”,這是不妥當的。

親戚之間的血緣關係可以成為彼此關係的重要紐帶。而且每個家庭都可能發生困難,這時親戚常常成為幫助你渡過難關的重要力量。所以不要忙得三年五載也沒空與親戚見上一麵。逢年過節走走親戚,大家談談生活、學習和工作,也是一件樂事。當然,並不主張親戚之間無事也登三寶殿,在一起聊大天、“侃大山”,浪費別人的時間。

在親戚交往中,攀富結貴、貶貧疏賤的現象比較常見。有的人家對富有的、權大的和社會地位高的親戚常獻殷勤,對家境清貧的、無權的和社會地位低下的親戚卻十分冷漠,極少來往,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傳統的、落後的等級觀念在人們頭腦中的折射。其實交人要交心,親戚之間何嚐不是如此?做人不應該勢利眼,在富貴的親戚麵前應自尊自重,不要低三下四;在貧窮的親戚麵前應熱情正直,不要不屑一顧。

在有地位差異的親戚之間,最常見的矛盾是在求與被求之間,是在不能滿足對方要求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如遇到這些問題,一方應注意盡量地滿足對方的需求,另一方則應考慮對方的難處,盡量不要給人家出難題,即使因客觀原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應給予諒解,不要過多計較。這樣才能避免齟齬和不快。

有一位青年到城裏做生意,要求在他的一個親戚家裏住幾天。可他一住就是三個月,每天把很多貨物弄到家裏,把人家當成了倉庫,親戚一家人還要為他當保管員。他賺了錢也不說拿一點出來買些菜什麼的,搞得人家一家不安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向他下了逐客令。類似這位青年在親戚家的表現行為,就有些過分,是容易得罪人的。

親戚之間往來,有時難以避免會涉及經濟問題。在生活中,為了經濟利益而得罪人,在親戚之間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親戚之間交往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經濟往來要清楚,不能弄成一筆糊塗賬。比如親戚之間借錢借物,作為受益的一方,在道義上對親戚的慷慨行為應給予由衷的感謝和讚揚。如果把這種支持和幫助看成理所應該,不作一點表示,對方就會感到不滿意,從而影響彼此的關係。另一方麵,對於屬於需要歸還的錢物,同樣是不能含糊的。

另外親戚之間合作共事,常常會因事先沒有明確的說法而發生矛盾,最後反目成仇。假如親戚之間為了營利而合作辦事業,那麼在合作之前就要有一個說法,最好立上文字合同,把各方的責任和利益都寫清楚。這樣合作才容易順利和成功。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親戚之間的往來在方式上也要注意更新,適應形勢的變化和對方的情況。有些傳統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交際的要求。比如,過去走親戚可以在親戚家住上一年半載,現在就有很多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住的時間過長,很多矛盾就會暴露出來。還有的人到親戚家做客不是客隨主便,而是任自己的性子來,給主人帶來很多麻煩,也容易造成矛盾。因此,在親戚交往中也有一個優化自己的行為方式的問題,如果方式不當就會得罪人。

親戚之間要時常來往,不嫌貧愛富,並懂得替別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