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遠親不如近鄰”,“鄰裏好,賽金寶”。而且成為鄰居,也是一種緣分。在現實生活中,哪個人買了房子,也不是輕而易舉能夠遷居的,因此鄰裏關係在客觀上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也就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鄰裏間由於空間上有距離近的優勢,自然具有生活上互相幫助和照應的條件。良好的鄰裏關係,不僅能得到別人幫助,也能使人擁有心情舒暢的居住環境。古時候的人擇鄰而居,就體現了鄰居間的互相影響。
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卻不注意營造和諧融洽的鄰裏關係,由於自己的粗心或自私,而導致鄰裏關係出現齟齬,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都帶來不和諧和不愉快。那麼,鄰裏之間要注意哪些禮儀,才能融洽相處呢?
鄰居住在一起,低頭不見抬頭見,那麼平時見麵打個招呼,彼此都會感受到一絲溫暖,有一個開朗的心情,何樂而不為呢?而且住得比較近,遇到困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需要鄰居幫助,隻有平時處好了關係,到時才好開口求人啊。而且當今社會無論各行各業,要想獲得成功都離不開廣泛的人脈,鄰居其實也可以成為人脈的一部分。
因此鄰裏關係首先要放棄“老死不相往來”的觀念,應敞開胸懷與鄰居交往。見到鄰居,要主動打招呼。不要背後議論自己的鄰居,不要搬弄是非,不要隨便猜疑,談笑要講求分寸,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隱私權。還要敬老愛幼,在生活上互相幫助。
心理學家發現,和諧的社區環境,對於小孩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經常看到,小區裏麵不同家庭的孩子玩在一起。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伴侶,在社區裏麵,不同家庭的孩子可以成為很好的玩伴。作為家長,需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與其他孩子融洽相處。
我們要熱情歡迎鄰居小孩來自己家玩;當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時,應該多做自我批評,對別人寬容謙讓。這樣既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也可以避免鄰裏間傷了和氣。
另外,鄰裏之間因為居住的鄰近,有時候也可能會互相妨礙。給別人帶來不便和困擾,是需要我們避免的。侯寶林大師曾有這樣一個段子:有一小夥兒下了夜班,上樓的腳步特別重,吵得樓下的老先生神經衰弱,每天夜裏都要等小夥子“噔噔噔噔”上樓,開門,脫下皮鞋“咣咣”兩聲一摔之後,才能心跳漸趨正常,再慢慢入睡。有一天,老先生告訴了小夥子自己的苦惱,小夥子答應再也不這樣往地上摔皮鞋了。可是下班後,他忘記了,又“噔噔噔噔”上樓。進門後,脫了一隻鞋往地上一掉之後,“咣”的一聲。他突然想起來老先生的話,就把第二隻鞋輕輕地放在了地上。
第二天,他問老人:“昨天睡得好點兒嗎?”老人說:“我昨天一夜都沒有睡!”小夥子很奇怪:“怎麼了?”“我等你那第二隻鞋呢!心一直懸著!”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吧。我們自己是否體會過被鄰居妨礙,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為難?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做事之前替他人著想,鄰裏之間就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
在社區裏,首先要注意安靜,不要擾民。早上上班,晚上下班,在樓道裏不要大聲喧嘩,以免影響他人休息;使用自行車或摩托車,不要在過道或院內按鈴或喇叭;收看電視或聽音響,音量不宜過大。
還要注意社區裏的公共衛生。不要在樓道裏丟棄果皮紙屑,不要亂寫亂畫。不要在樓道裏堆雜物,比如自行車和家裏不常用的東西等。還有的人家愛把鞋子放在門口,像柏楊書中所寫的“臭鞋大陣”,成為“醜陋的中國人”的特征之一,這種“香了你一家、臭了全樓道”的行為是很不文明的。
另外,要注意安全,比如自家的花盆小心不要掉到樓下砸到別人。
一旦發生了糾紛,如果鄰居有過錯,我們不要粗暴地加以指責,而應盡可能予以諒解。萬不得已時,也應好言相勸,千萬不能因瑣事而傷了鄰裏和氣——那樣就是因小失大了。
鄰裏之間要友好往來互相謙讓,避免因自己的行為而妨礙到他人,並保持社區的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