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的作用在於發現、洞察世事人性,從中找到為己所用的知識、機會,以便讓自己在更高的起點上――寶貴的經驗上起步。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這八個字,對於有誌於經商的人來說尤其是這樣。
我們常見這樣一種對比:一個大學畢業生來到社會上,往往躊躇滿誌,自以為滿腹經綸,可以大有作為。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卻往往士氣銳減,甚至變得消沉起來,因為事實上他的實際能力比不上那些雖然缺少文化卻富於社會知識、懂得世態人情的實踐者。大學生雖然不乏書本知識,卻不懂得社會,在人際關係上處於弱勢。
李嘉誠由於家庭生活所迫,不僅走向社會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他還隻是個14歲少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體察世事人情了。這可以說是他遠遠聰明於一般書生之處,也是他一生作為的重要準備。
茶樓工作異常辛苦,工作時間長達15小時以上。店夥計每天必須在淩晨5時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白天,茶客較少,但總有幾個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時,他還要呆在茶樓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時候,茶樓打烊時,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日子,說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於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誠後來對兒子談起他的這段經曆時,感慨地說:“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盡管這樣想,但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鍾調快十分鍾,定好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後來,他將這一習慣保留了大半個世紀。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手表永遠比別人的快十分鍾,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讚譽、津津樂道的美談。
正是因為找工作倍加艱辛,才使李嘉誠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誠敬業,勤勉有加,很快便贏得了老板的賞識,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對小小的李嘉誠來說,這份工作的價值遠不止是一個“飯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長期做一個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滿足於養活一家老小,他必須把茶館的工作當作一個學習社會、體驗人生、積累經驗的機會。
茶樓是個濃縮的小社會,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也許是泡在書堆裏太久的緣故,李嘉誠對於茶樓裏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別的新鮮感。
李嘉誠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布小道消息。他從這裏了解了社會和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課堂上不可能聽到的。許多說法,甚至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那一套大相徑庭。世界在李嘉誠麵前展現了錯綜複雜、異彩紛呈的一麵。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盡管如此,父親的遺訓刻骨銘心,他在紛紛變幻的世界中並沒有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