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用了比榮格在其《人格類型》中淺顯得多的方式解釋了人格類型理論,並以人格類型發展平衡的人的日常表現作為佐證。這些人除了其主要精神活動過程外,他們還有充分發展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從而在判斷與感知、外傾與內傾之間保持了平衡。榮格在其書中沒有提到這些正常的和平衡的人格類型,他們具備了並能夠正常使用輔助精神活動過程。他精細地描述了每個精神活動過程,並最大程度地比較了其外傾與內傾的形式,這樣,他描述的是少見的和理論上“純粹”的類型,他們沒有或者具有很少的得到發展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
榮格的分析有幾個缺陷。他對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的忽略也就忽略了感知和判斷的組合及其興趣所在的廣泛領域:商業、人際、語言和科學。感知與判斷的組合的結果——各種類型接觸的日常形式——在其書的515頁第7行被刪掉了(見本書19頁)。這樣的後果是,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了不同名稱來重新命名興趣的領域這一概念,但他們卻未能意識到他們的發現與榮格理論的共同之處。
榮格對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的忽略的另一缺陷是,對個體具有內傾偏好的人格類型的歪曲描述。這一類型的人依賴輔助精神活動過程來作外傾目的的使用,即表現其外傾的個性,與外部的接觸交流和行動的工具。將其描述為沒有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就是將其描述為沒有外傾性——不能交流,不能使用自己的見解,對外部世界沒有任何影響。
榮格對具有內傾偏好的人極其欣賞,但其矛盾的是,他自己對抽象概念的追求使自己僅僅關注於“純粹”的內傾性。他不僅描述了完全沒有外傾性的人,還將其普遍作為典型的具有內傾偏好的人。由於他未能表達出帶有良好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的內傾型的人是有效率的,並且在世界上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就導致了人們對其理論的普遍誤解。有的人誤解如此之深,他們將具有內傾偏好和外傾偏好的人的基本差異理解為對順應的差異,而非心理定位選擇的差異。
榮格著作的讀者中,很少有人意識到他的人格類型理論與這一熟悉的日常問題有關:如何教育人們,給其提供建議,如何雇用他們,如何與其交流,如何與其共同生活在同一家庭。正因為如此,數十年來,榮格理論的實際使用價值被人們所忽略了。
2.1 榮格理論被忽略的含義
要具有實際使用價值,人格類型理論必須描述和解釋真實的人們。因此,榮格的理論也必須擴展以包括下麵三個要素。
→經常性存在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
維持平衡的第一個要素是輔助精神活動過程的發展。在《人格類型》一書中,榮格在描述了所有的類型後,直到第513頁才提到輔助精神活動過程。
●在前麵的描述中,我不希望本書的讀者留下這樣的印象,即這些純粹的人格類型在真實的現實中經常出現(1923,P.513)。
●與最不相同的功能相關的,是重要性居次要的功能,所以也是意識中更低下的差異,它是經常出現的,並且是相對具有決定作用的因素(1923,P.513)。
●經驗告訴我們,輔助的功能的特征與主要功能是不同的,盡管不是敵對的。所以,像作為主要功能的思考可以與作為輔助功能的直覺組合,也可以與感覺組合,但是……永遠不能與情感組合(1923,P.515)。
→感知與判斷綜合的結果
在第一章所敘述的感知與判斷組合後的特征,對人格類型最容易識別的方麵給予了概述。對此,榮格書中的全部描述如下: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看到了精彩的畫麵,實際的智力與感覺組合,推測的智力與直覺組合,通過情感判斷來選擇和表現自己形象的藝術直覺,哲學思辨的直覺與充滿活力的智力組合,將自己的觀點轉換為容易理解的思考,等等(1923,P.515)。
→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在內傾性與外傾性平衡中的作用
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對具有內傾偏好的人提供必需的外傾性,對具有外傾偏好的人提供必需的內傾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具有外傾偏好的人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向其提供了通往自己內心世界和觀念世界的路徑,具有內傾偏好的人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向其提供了適應外部世界並有效處理外部世界的方法。
榮格書中對這一現象的描述極其簡短,令人不解。所以,他的弟子們,除了範·德·霍普外,都忽視了這一原則。他們以為,這兩種發展最充分的精神活動過程是用在最拿手的領域(都是外傾的或都是內傾的),另外一個領域則留給其他兩個發展不太充分的精神活動過程。榮格書中是這樣寫的:
從實際的所有人格類型中,一個原則是,在意識的主要功能外,還存在一個相對無意識的輔助功能,它在所有方麵不同於主要功能的特征(1923,P.515)。
這裏的關鍵詞是“在所有方麵”,如果輔助精神活動過程與主要精神活動過程在所有方麵都有差異,那麼,如果主要精神活動過程是內傾型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就不可能是內傾型的。如果主要精神活動過程是內傾型的,輔助精神活動過程必須是外傾型的。這一觀點也被榮格書中的其他兩句話所證實,第一句話是內傾思考型的人,第二句話是外傾偏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