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uanxing Huo Ganzhixing De Jieguo
判斷型的人認為生活是可以被影響和被決定的,而感知型的人認為生活隻能是被經曆和理解的。因此,判斷型的人喜好解決事情,至少讓事情能夠被解決,而感知型的人將其計劃和觀點盡可能公開,這樣就不會忽略任何寶貴的經曆和啟迪。這些差異在生活中相當明顯。
判斷就是最終得出結論:它包含有終點的意思。判斷喜歡對事物指手畫腳,哪怕毫無必要。判斷型的人經常不僅喜歡解決他們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喜歡解決別人要做的事情。一有點點機會,他們就會對他人的想法大肆評論。典型的判斷型的人會在與陌生人接觸不到10分鍾後就會說,“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
不太典型的判斷型的人會自己在心中想別人應該怎樣做,但能夠克製自己不說出來。感知型的人則連想都不會想這些。他們更願意聽別人說在做些什麼。兩個感知型的經典範例是英國作家吉卜林(Kipling)筆下的《貓鼬》(Rikki-tikki-tavi),它的宗旨是“自己去尋找答案”,和好奇心永不滿足的《大象之子》(Elephant'Child),它的宗旨是不停地問“為什麼”,並為此遭到訓斥。
對“是什麼”和“為什麼”永無休止的興趣並不導致終結性的意義。感知型的人並不作出結論,除非他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們意識到有無數的因素涉及其中,還有更多的未知因素,他們對判斷型的人渴望作出結論的舉動感到困惑。俗話說,“壞決定也比沒有決定好”,但這隻適用於判斷型的人。感知型的人希望通過獲得更好的理解來解決問題,如果他們是直覺感知型,他們願意“理解問題的根源”,如果他們是感覺感知型,他們願意“從各方麵考慮問題”。通常他們都是這樣做的。在上述每一種情況中,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判斷方式。解決的方法是隱含在環境中的,他們最終會“看到”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當然,感知型的人也需要進行判斷。他們的感知應該得到充分發展的判斷精神活動過程的支持。否則,他們會像船底中心垂直升降板在逆風航行時還升起那樣,危險地隨風飄蕩。維持目標的持續和提供用以批評和指引自己行為的標準需要判斷(對思考型和情感型均如此)。
另一方麵,缺乏充分發展的感知精神活動過程的判斷型沒有“奉獻給予”和合作性。如果他們缺乏充分發展的感知精神活動過程,將會變得狹隘、苛嚴,難以看到別人的觀點。這種判斷型的人的特征可以用偏見來表示:一種對感知無動於衷的憑空判斷。
還有,如果思考型和情感型的人缺乏自己的感知,他們就不得不依賴沒有實質內容的判斷方式。他們將接受其環境中的這些方式:思考型的人依賴公式和公認的原則;情感型的人則依賴讚同和不讚同的態度。但是,他們將機械地使用這些方式,對特定情景沒有真正的了解。感知精神活動過程能夠提供理解性,能夠提供開放的心態,還能夠提供生活的第一手知識,以防止盲目判斷(對感覺型和直覺型均如此)。
所以,保持平衡發展的個人應該有感知來支持其判斷,有判斷來支持其感知。他們仍將保留基本偏好和其特質。判斷的天資包括:
●做事的係統性判斷型的人自然地會確定做事的最佳方式,然後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其思考過程會尋求最符合邏輯的方法,情感過程會尋求最愉快、最恰當和合適的方法。
●個人事物的條理性判斷型的人會認為,條理性是天下第一定律。思考型的人因功利原因相信順序。思考判斷型的人會將桌子抽屜中的一切有條不紊地和分門別類放置在不同的盒子裏,但對桌麵狀況不太在意。情感判斷型的人更具有審美偏好,會將桌麵也收拾得井井有條。
●生活的計劃性對個人活動的條理性意味著項目和日程表。判斷型的人會預先確定需要完成什麼,然後會作出詳細的和長長的計劃。情感判斷型的人傾向製訂最完全的計劃,因為他們有很多不同的社交活動。
●努力的持續性一旦確定了要做什麼,判斷型的人就會按計劃做下去。這一種意誌力會產生巨大的成就。龜兔賽跑中的烏龜肯定是判斷型。野兔喜歡衝動,或許是外傾直覺型,但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
●決斷性並非每一個持判斷態度的人都喜歡做出決定。有的隻不過是不喜歡讓事情拖而不決。他們更多的是情感型,而非思考型。
●權威性判斷型的人希望看到他人遵循自己的標準並且喜歡對他人提出建議。思考判斷型的人通常具有更好的管理和組織才能,但在規則需要嚴格遵守的地方,情感判斷型更善於巧妙地實施規則。在被馮·方格(Von Fange,1961)提到的124個學校管理人員中,有86個是判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