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迦葉
迦葉又稱迦葉波,意為龜,又譯飲光。傳說其先輩修煉時,有靈龜負仙圖來獻,因而得道,故以龜為姓。又傳說上古有仙人能吸日光隱之則不可見,顯之則通體輝明,迦葉是其苗裔,故以飲光為姓。因生於畢波羅樹下,名畢波羅。在釋進的弟子中,姓迦葉的有五人,其中單稱迦葉者,即摩訶遒葉。
迦葉本為外道,後入佛門。他率領五百弟子,在韋提訶山中修頭陀行,即為身披衲衣,乞化露宿、淡泊自守、棲止無常的行腳僧。迦葉因修此行,被稱為頭陀第一,備受釋迦器重,嘉許他“大行淵”。
據傳,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向佛陀獻金色波羅花,釋迦登座,拈花示眾。爾時百萬人天,惶然不得其中奧妙,獨有迦葉微笑,會心領悟。
釋迦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
這就是“心傳”。釋逝涅槃前不久,特將衣缽授與迦葉。這樣,迦葉就取得了釋迦以後佛教的領袖地位。
佛滅後,迦葉主持結集三藏(經藏、律藏、論藏),這以後不久,迦葉感到自己的壽數將盡,便登摩揭陀國之狼跡山巔,於三峰之間捧佛袈裟,入於涅槃。
阿難陀
阿難陀又稱阿難,意為慶喜。他是斛飯王之子,釋迦的堂弟。阿難二十五歲出家,追隨釋迦二十五年,一直侍奉在釋迦身邊。
佛經中對阿難的讚揚頗多,《增一阿含經》說他“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遠,堪忍奉上”。阿難是個集虔誠、質樸、勤勞、謹供、謙虛、廉潔、守戒、寡欲、敏薏等多種優秀品質於一身之尊者,對佛法的了解也最為透徹,可是他的地位卻不高。四大聲聞,十六羅漢中都沒有他。在釋進的十大弟子中,他是多聞第一,也就是知識最淵博,然而卻位居最末。
佛滅後,迦葉主持結集三藏,在眾人麵前,迦葉公然把阿難拉了出來,指責他“餘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被弄得狼狽不堪,隻得表示“深自悔責”。當天晚上,阿難去找邀葉,迦葉閉門不開,讓阿難從鑰匙孔裏進來。據說,阿難果然從鑰匙孔進入房中,這證明阿難已經得道,迦葉隻好讓他升獅子座,複述經藏。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涅槃前,離開摩揭陀,前往吠舍鼇。當他渡兩國之間的界河時,因兩國國王都想把他留在本國,便都發兵欲來爭奪。阿難陀兩國為此發生戰爭,便從船上升至空中化火自焚,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兩岸。兩國國王各自拾取舍利在本國造塔供養,稱為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文殊的全稱是文殊師利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等,據說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才辯第一。他的典型法像是頂結五鬌,手持寶劍,端坐蓮花寶座,騎獅子,這是智慧、辯才、銳利、威猛的象征。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智文殊”。
普賢菩薩
普賢的梵文名為“三曼多跋陀羅。”他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與“行”。據說他有延命之德,發行過十種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工作。他的美名尊號是“大行普賢”。白象是他願行大,功德圓滿的象征,故普賢騎六牙白象。
普賢的形象,胎藏界為兩手合掌,或左手執青蓮,右手伸掌;金剛界為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金剛菩薩,即金剛手菩薩,是佛的護法神,各種金剛的首領。其形象為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執金剛杵。他騎的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普賢菩薩居峨眉山,其中大峨為普賢菩薩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