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隨從繼續趕路。走了不多遠,有五百童女在野外遊玩,忽見地皆金色,看是佛來了,又要求說法。五百童女聽法之後,立即“信受開解”,也成“須陀洹”果。
不一會兒,又有五百仙人見金光普照,地悉金色,仰觀如來在空中飛行,苦苦哀求,請佛收他們為沙門。佛隨意其願,五百仙人立即成阿羅漢,跟隨佛後到了放體國。
富那奇和大哥把佛請到了放我缽國,鼓樂齊鳴,奉獻香花,然後來到會場,就坐以後,佛接受了羨那全家供奉的佳肴美味。佛吃飽喝足,為放缽國和羨那一家人講經說法。自然,佛的不可思議的妙法,使所有的人都成就了不同的善果。舉國得度的男女不可數計。
那麼,富那奇這麼個好人為什麼會是“下賤”的奴隸呢?又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福氣遇見佛呢?其前因後果連佛的親信阿難都不得而知。
阿難為了解開疑團,就向佛請教。佛說:很久以前,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財富無數,樂善好施,曾為佛及眾僧修造寺院,供奉衣服、飲食、醫藥,應有盡有。長者死後,供奉的東西慢慢少了,和尚也散了,寺院也荒廢了。長者有一個兒子也是出家之人,就極力招集施主積聚錢財,修補舍厘,供養眾僧〃這樣,寺院又興旺起來了。有一天,輪到一位羅漢道人值日,打掃衛生後,把雜草和髒土堆在院當中,未及時除掉,長者兒子對此不滿,惡語傷人說“這家夥和奴才一樣下賤!”阿難,你知道當時罵人的那個比丘是誰嗎?就是今世的富那奇比丘。正因為他把道人,比作奴才,就這一句話,他得五百世中恒為奴身,又由於他勸告別人修寺供,積了德,所以能遇見我。還有,你要知道,放缽國如今成道的人,就是當時出錢修補寺院的人啊。阿難及與會者聽了佛的一番說教,都尋思要如法修行。
很久以前,有兩個出家的比丘,論智慧,他們兩個都很聰明,博學多識;要說修行,兩人一樣刻苦、專心,所以一同得到了須陀洹道。
然而,他們修行卻有不同的做法。一個比丘每天出去,挨門挨戶去化緣,往往得到很多食物,這些食物他並不一人享用,而是布施給其他比丘、和沒有飯吃的窮人。
另一比丘終日靜坐撣室,專心修道,他很奇怪,為什麼行乞比丘不自守,隻是出去乞食,於是就對乞食的比丘說:“你為什麼不坐禪自守,養心靜慮、修持佛法,而要整日出門乞討勤苦呢?”
乞食的比丘回答說:“佛祖說,聖賢之人,即使做了比丘,也應當布施,不這樣後世就會貧窮。”
自守修禪的比丘卻說:“隻要修行好了,來世必將富貴。”日複一日,兩個比丘都以各自的行為修身養性,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兩人最終都修成了羅漢。
光陰荏苒,五道倫回,永無止息,這兩個比丘又投生人世間。前世行乞布施的比丘,做了沙門,自守眾人,自己修行,每日都有人送他衣服和食物,得以靜心自守。前世自守的比丘,現在卻做了奴仆。一日,他因饑餓而去行乞,卻沒有人願意把食物送給他,到別處去乞食,同樣得不到任何食物,所以常常又饑又渴,終日歎息自己的命不好。
因此,出家人即要持戒,也要布施,不應隻是自守。
得道
從前有三個道人在一起,他們互相問對方:“你是因為什麼得道的?”
其中一人說道:“有一次,我在國王的果園中,看見葡萄長得又大又多又好。葡萄熟了,人們紛紛來摘取,一會兒功夫,便葉敗藤折廠狼藉一片,我看見這些,感到世事無常,因此得道。”
另一個道人說:“一天,我坐在水邊,看到許多婦女來水邊洗東西,手一動,胳膊上帶的手鐲臂環互相碰撞,發出了悅耳的聲音。我想這是因緣合和,才發出這麼美妙的聲音。我因此而得道。”
第三個道人說:“一天,我坐在蓮花池邊,看見蓮花開得繁華茂盛。中午時,來了幾十輛車,人呀馬呀都在水中衝洗,還把蓮花摘光了。我感覺萬物無常,如同此景,在此得道。”
終成羅漢
從前在南天竺國有一個人,出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從小就過著優裕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後來他厭倦了這種生活,開始強迫自己過一種清心寡欲的儉樸生活。再後來,他厭倦了世俗的氛圍,於是出了家。
出家後,他依然保持了自己那種儉樸的生活方式並且對這種生活方式感到很滿足,也從不去貪圖身外之物,身外之利,更談不上去追求榮耀的功名以及顯赫的地位。盡管這些東西對他來說是十分容易得到的。
很早以前,他就不用酥油擦抹身體了,在他看來這無疑是極大的浪費,當然他也不吃酥油。自他改變了生活方式以來,也就開始不用熱水洗臉洗澡,哪怕是冬季北風呼號時,也堅持用冷水洗浴。
可是,盡管這樣,盡管出了家,他也沒有完全拋棄許多煩惱。他時常擔心自己終有一天要跨越生死關頭,他總是認為死是特別可怕的事,常常為此愁眉苦臉、茶飯不思,嚴重的時候,甚至四肢無力,連簡單的起臥也會覺得困難,覺得很不舒服。
就這樣,他苦心修行了好幾年,卻毫無成效,沒有任何進步。為此,他苦惱極了,心想:“我在這裏已經修行好幾宇了,為什麼卻毫無成效呢?一來,恐怕是自身還存在問題;二來就是師傅教導不力,恐怕這就是我沒取得進步的主要原因吧。在這個世上,恐怕隻有優波笈多能夠幫助我了。我從前聽說他法力無邊,而且很善於講解佛法,我應該投在他的門下,聆聽他的教誨。”
於是,他連夜收拾了行裝。第二天天剛亮就動身前往優波笈多所在的摩偷羅國去了。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摩偷羅國優波笈多所在的那哆婆哆寺廟。
寺廟的山門前有兩株大樹挺立著,四周靜悄悄的,他可以聽見不遠的樹林中鳥兒們的鳴叫,這是個足以讓人迷醉的地方。
這個遠道而來的人推開山門,跨進了一個同樣安靜的小院。他又往前走了好幾步,這才隱隱約約聽見有人在講解佛經,循著這聲音,他找到了講經堂。這時候,優波笈多正在講經堂內為他的弟子們講解佛法。他不好貿然闖入,就隻好靜靜地站在講經堂外,一邊聽著優波笈多的講解,一邊等著。過了好一會兒,優波笈多結束了講經,眾弟子向他施禮後紛紛走了出來。他們看見了站在外麵的這個遠道而來的人,有的人過來問一下,有的人卻問也不問自顧自地去了。
等到優波笈多的眾弟子紛紛散去,隻剩下兩三個弟子侍立在優波笈多身邊時,這個人才小心翼翼地進了講經堂,走到優波笈多麵前,向優波笈多合掌施了一禮,然後又行了叩首禮,表現出了他對優波笈多的極大的尊敬。之後,他對優波笈多道:“尊敬的優波笈多,我出家多年,虔心向佛,清心寡欲,持戒修行,可是卻始終沒有什麼進步。我對此十分苦惱。因此,我特地到您這裏來,向您請教,請您開導開導我,為我講講佛法。”
優波笈多認真審視了一下這個貿然來求教的出家人,他完全看清了眼前這個出家人的五髒六腑以及前後因緣。優波笈多看出他非常害怕死亡,而且不喜歡粗俗的令人討厭的東西。但他不貪圖榮華富貴,盡管他的家庭以及家中的財富可以輕易而舉地讓他得到。
優波笈多用法眼看清了這個人之後,才對這個出家人說道:“你隻有按我的吩咐去做,我才能答應你的請求,為你講解佛法,並且一定讓你有所收獲。”
這個人回答說:“一定聽從您的吩咐,我來這裏別無他求,隻希望能在佛法方麵有更深的認識,能在修行方麵有所進步,所以你盡管吩咐吧,我都照辦不誤,隻要能使我對於佛法修習有所成果就行”。
優波笈多見他滿口應承了,這才開始運用所摣長的因材施教的教育。
第二天,優波笈多讓那些信奉佛法的施主們準備了許許多多美味可口的飯食,然後他帶著所有的弟子們前去趕齋。由於那哆婆哆寺廟遠在山上,等他們走到山下時,已經是大汗淋漓了。這些施主們急忙為他們準備好了熱水以便洗浴。
優波笈多當著那位遠道而來的出家人,對幾個年歲較小的比丘說道:“請你先用熱水把這位遠道而來的同行洗一洗,洗幹淨後,去找點酥油來給他抹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