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所接觸的都是人,每一個人都和我們一樣渴望著讚賞。別忘了這一點,當你對對方傾其所有卻得不到絲毫讚賞時,你會有多麼失望!
每一天的生活之中,記得為人間留下點滴讚美的溫馨吧,這會使得友誼的火焰更加旺盛,而當你回頭的時候,會驚奇地發現它所留下的明顯的痕跡。
傷害他人並不能夠改變他們,更無法起到鼓舞的作用。來看看我貼在鏡子上的格言吧,這古老的教訓我每天都要看好幾遍:
人生隻有一次,所以,慷慨地、迅速地貢獻你的好和善吧。不要遲緩,不要懈怠,生命對你來說隻有一次。
埃默森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學到了知識。”
這話同樣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不要老是想著自己的優點、成就、需要,去努力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貢獻出自己的“真誠、慷慨的讚美”,這樣一來人們會把你的語言珍藏起來,永生不忘。
所以,如果你希望學會待人處世,需要記住的第三條原則就是:
給他人最需要的東西。
了解並滿足他人的需要
成功金言
究竟要怎麼樣才能讓這個人想去做這件事情?
成功的人際關係依靠你敏銳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
這個世界充滿了機遇、風險、競爭。所以,如果想要取得成就的話,就要思考在什麼方麵可以勝過自己的競爭對手,那麼,選擇為別人考慮吧。
先為他人的需要著想。
夏天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前往緬因州釣魚。對我來說,吃著自己喜歡的鮮奶油草莓釣魚簡直是一種享受。可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我發現魚兒們並不喜歡這種食物,對他們來說蟲子要更有吸引力。所以,在釣魚的時候我並沒有在魚鉤上裝鮮奶油草莓,而是想著魚兒的興趣,用蟲子和蚱蜢當誘餌。這樣一來,我就可以輕鬆地對魚兒們說:“你們要不要來嚐一嚐?”
當你想要使別人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為什麼不也采用這種方法呢?
正如一次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一樣,他正是采用了這種方法而使得自己始終身居要位——即使那些戰時領袖,像維爾遜、奧蘭多、柯利蒙梭都漸漸被人們遺忘。當人們問及他的訣竅時他這樣回答:“如果真的需要一個訣竅,那就是,你想要釣什麼樣的魚,就需要什麼樣的誘餌。”
你注意的隻是你自己的需要,不是嗎?這是多麼幼稚的舉動啊!除了你,可能不會再有人對你的需要感興趣了!不過,所有人都和你一樣,我們都注意著自己的需要。正因為這樣,影響他人的方法隻有一個——提出他們的需要,並給予他們獲得這一需要的方法。
這辦法值得你牢記。無論對方是成人還是孩子,甚至是動物也一樣適用。
埃默森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當他試圖和自己的兒子把一頭小牛弄進穀倉時,他們用力推拉——很顯然,這時候他們“隻關注自己的需要”。而小牛呢?也堅持著自己的需要,四腿張開,牢牢地站在草地上抵抗前進。他們僵持的時候,一位農莊婦女看見了。雖然這位婦女並不能夠像埃默森一樣寫出優美的散文,可是,毋庸置疑,她在揣摩小牛的心理方麵要遠遠強過作家和他的兒子。她隻是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小牛嘴裏,讓它吮著,一麵輕輕地把它牽進穀倉。
從明天起,停止你的長篇大論吧!這對讓別人心甘情願聽你的話可沒什麼好處。如果你想讓某個人去做某件事情——打個比方,你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染上煙癮,那就去告訴他這可能使他不能參加棒球隊,或者在百米比賽中失利。
或許你會反問,我曾經向紅十字會捐款捐物,這總不是所謂的“為自己著想”吧?不。自打你出生起,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了你想要的東西而努力,這一行為也不例外。你之所以捐款捐物,是因為你想要幫助別人,想要完成一件美好、無私、高尚的行為。
你的捐獻行為一定是因為你想要什麼,或者是上麵所說的幫助別人的念頭超過了你需要金錢的念頭,又或者是你對於別人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絕,但是,原因是肯定的——你在希望得到什麼。
正如哈裏·歐佛瑞在自己的《影響人類行為》這本具有啟發性的書中所寫:
行為發自於我們的基本欲望不論在商場、家庭、學校或者政治上。有一句話對於那些自詡為“說客”的人來說不失為最好的建議:要首先引起別人的渴望。隻要這樣做,就能夠左右逢源,永不寂寞。
安德魯·卡耐基,這個隻接受過四年學校教育的貧困的蘇格蘭男孩,一開始他的工資不過是每小時2分錢,可是最後卻向社會總共捐獻3.65億美元。他在年輕時候已經明白了處世之道,並把他們運用於自己日常生活之中。他曾經用這種方法贏得了一百美元,那是在他的兩個侄子上大學的時候。
他的兩個侄子在耶魯大學讀書,功課很忙,常常忘記給家裏寫信。卡耐基提出,他可以使這兩個侄子自動回信,當然,他不會在信中提到這一點。他的賭注是一百美元,一開始,並沒有人看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