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並非裝病。就連醫生都說她的心髒官能症相當嚴重,她常常會出現心悸的症狀。可是醫生對於這種病人束手無策,因為她的問題並非由身體導致,而是源於情緒。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位可憐的婦人需要的是關愛與注意,但我覺得倒不如說她需要侄子們的“感恩”,但是大概她永遠也得不到這些吧,因為她已經視這些為應得的,所以她要求別人都給她這些。
許多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這樣!他們渴望被愛,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因為別人的冷漠,因為別人的疏忽,他們感覺到孤獨。可是這個世界上惟一能夠被愛的,是那些不求索取不求回報還樂於付出的人。
乍一聽上去很理想化不是嗎?其實不然!這是獲得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了。我之所以知道,也是因為我的父母。
那時候我還很小,家境貧寒,常常欠債。但即使是那樣的情況之下,我的父母仍然堅持每年擠出一點錢寄給孤兒院以作資助。那所孤兒院他們從來沒有去過,在我的印象之中,除了回信他們也沒有再收到什麼感謝。可是他們甘之若飴。
當我外出工作之後,每年聖誕節我都會寄張支票給父母作為禮物。他們從未用這些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每一次我回家過聖誕節的時候,父親就會快樂地告訴我他們用這些錢又買了生活必需品送給那些貧窮的人們。這種單純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快樂已經成為他們一生之中追求的最大快樂。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聰明的人會享受助人所帶來的快樂。”而我想我的父親應該深諳這個道理。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要忘記計較別人是否感恩,隻單純地享受付出所帶來的快樂。
或許你的身邊就有著這樣的事情,父母向別人抱怨著自己的子女不知道感恩。
這種事情可以說是隨處都在,就連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之中,那年邁的國王也在喊著:“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咬噬更令人痛心。”
可是,這真的僅僅是兒女們的錯誤嗎?如果你從來未曾教導過他去練習感激他人,你又如何指望能夠得到他的感恩?正如草地一樣,遺忘是隨處可見的野草,是人類的天性;而感恩,正如草叢之中盛放的玫瑰,需要園丁精心嗬護。
我的一位芝加哥的朋友就遇到了這個麻煩。他是一個紙盒廠的工人,工作辛苦但是收入卻很少,一個月還不到200美元。他的妻子帶來了和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她說服他向別人借錢讓自己的兒子上了大學。他像牛馬一樣苦幹了四年,從未埋怨。他所賺的每一分錢都要用來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以及還掉所欠的錢。
可是,從沒有人認為他這樣做值得感激。他的太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那兩個兒子呢?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虧欠了這位繼父,他們甚至從未對自己的繼父說過一聲謝謝。
應該去責怪這兩個兒子麼?也許吧。可是,他們母親的態度不是更應該被責怪嗎?出於母性的本能她想要使自己的兒子過得幸福,她想要免除自己兒子所承受的一切負擔,她不願意使他們覺得人生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債務累累。因此她從來不曾對自己的兒子們提起他們的繼父為了負擔這個家庭有多麼辛苦,而這個男人資助他們上大學是多麼善良,與此相反,她隻是讓孩子們認為這是這個男人的本分。
最後呢?一位孩子因為這個而進了監獄。由於母親的教育,他們產生了“整個世界都應該支持我幫助我”的危險想法,他向老板“借”了一些錢,於是換來了並不短的監禁。
請記住下麵這句話吧!孩子是自己造就的。想要有感恩的子女,自己就要作出感恩的模樣。
我的姑母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她使得自己的子女從小就生活在充滿關愛的氛圍之中。她曾經同時照顧自己的母親和婆婆,對她們悉心照顧噓寒問暖,而這個時候她自己還有六個兒女需要精心照顧。不過她從來沒有抱怨過這麼做的艱難,也未曾誇耀過自己的偉大,她隻是把這當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並且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去做。
現在,她也老了,她會抱怨自己的兒女不懂得感恩麼?當然不會!她的六個兒女爭搶著要她去自己家中居住,他們很愛她,也從來未曾覺得厭煩。這是單純的感恩嗎?當然不是!這隻是因為她從小就使兒女們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之中,使他們覺得用愛回報自己的媽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要在自己的子女麵前詆毀別人的善意吧。對於孩子來說,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習的方向,試著多去讚賞和感激,這樣的話你的孩子們也會在無意之中學到讚賞和感恩了。
想獲得內心的平安快樂,這就是第七大原則:
付出而不去期望感恩,單純地享受施與的快樂吧。
不必每日清點你的煩惱
成功金言
去問問自己在為什麼而煩惱吧!仔細思考之後你就會發現,大半你煩惱的事情都並非如你想象的那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