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零七。武士道有七項要求:義——必須遵守的義理道德,勇——敢為堅忍的精神和高強的武藝,仁——寬容的美德,禮——風度和關愛他人,誠——誠實和擺脫物質誘惑,名——人格的尊嚴和堅忍的操守,忠——忠於主人。也就是說武士道為義也為名——死要麵子活受罪。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零八。對於武士來講“直麵死亡與痛苦”是唯一選擇,與其逃避不如直麵;尚武鬥狠、取敵首級說到底是為了主君利益;殺人的職業、尊嚴和名譽的操守底線、強烈的死亡本能,主君的精神控製使“恥”成為武士道的精髓,“克己、勇武、知恥”也就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三大要義。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零九。1716年山本常朝的《葉隱》提出了武士道“尋死的美學”,把武士道理論推向極端。“葉隱”指樹木的葉蔭,喻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舍身奉公”。《葉隱》的“尋死的美學”是為“情”而死的美學——以沉默的“情”侍奉主君,時刻思考為主君無條件去死。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一零。《葉隱》教導武士們三個字:“不怕死”——時刻準備為主君獻身。而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被主君“特許”以剖腹自殺的名譽方式去死是極高的榮耀,更別說為主君的利益冒死而戰了。而對於雇傭兵主子來說,的確也沒有比這再好的工作紀律了。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一一。武士道精神剖腹的規矩極其嚴格,名目相當繁多,例如:戰爭失敗、承擔過失、犧牲自己拯救部下或同事、勸諫君主、保全名譽、先腹(先君主而死)、追腹(盡忠孝)、論腹(樹立名聲)、商腹(帶給家族子孫恩惠)、詰腹(忍恨)、憤腹(憤怒感慨)、刑死,等等。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一二。可以“君不君”,但不可以“臣不臣”,從盡忠的角度看武士道精神是對儒家傳統士道的反動。在武士道的邏輯裏沒有君臣之義,沒有以孝為本,隻有君臣戒律,走的是毫不留念、毫不顧忌、毫不猶豫為主君去死的單行道。而從神道教的信念基礎看,其核心就是是非不分。
葉隱於士——武士之美零一三。由於是非不分,武士道精神在人格塑造上有著極端兩重性:自狂而自卑,信佛而嗜殺,重禮而殘暴,追求科學而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順從強者。也正是因為是非不分,後來武士道精神才會被軍國主義分子利用,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過程中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