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順勢者昌,逆勢者亡。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中同樣適用。生命如同一部小說,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長,而是它的經過有多精彩。人生的時間有限,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我們要做人生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人生。想要主宰自己的人生,首先就要學會順勢走勢。
隨著社會的變遷,無論於人類還是動物、植物,“適者生存”似乎是普遍的規律。尤其是對於人來講,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要謀求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在美國受到了一些著名企業的推崇,同時也引起了我國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奶酪》一書以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為主題描寫了一個關於“變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在“奶酪沒有了”這個變化麵前,兩個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代表反應靈敏和行動迅速;小矮人“唧唧”代表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適應變化;小矮人“哼哼”則相反,他無法接受現實,害怕、否認和拒絕變化。其結果顯而易見,兩個小老鼠手中握有生存的主動權;小矮人“唧唧”及時調整心態、積極探索,曆經周折,獲得了新的出路;而小矮人“哼哼”則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全書的故事情節圍繞著小老鼠“唧唧”從坐享奶酪,到變化突臨時一係列心理變化和漸進性的求索過程來展開,其最後的感受是“變化萬歲”!這個充滿喜悅的結論,揭示了人與客觀事物間存在的一般規律,即變化是經常發生的——對變化要有充分準備——隨時觀察變化——盡快適應變化——隨著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享受變化——時刻準備迎接新的變化,充分的體現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確實,“酒香不怕巷子深,金子到哪都發光。”抓住機遇,適者生存,這才是21世紀社會生活的真諦。
你隻能無條件的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能要求這個社會來適應你。就像一個人要喝水,他不去動手拿起杯子往嘴裏倒,僅坐在杯子麵前,他能喝到水嗎?從前,有一個懶漢,什麼都是他的媽媽侍侯他,就連吃個飯也是一樣的。一天,他的媽媽因為一點事情,必須出遠門,可是,又不放心他。於是,就為他烙了一個大餅,掛在他的脖子上,告訴他你餓了,就可以吃了。等他的媽媽辦完事情,回來之後,他已經死了,是被餓死的,但是,飯卻連一半都沒吃完,他媽媽一看,飯隻是吃了嘴巴下麵的那一點,他不餓死才怪呢?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隻能做的是沒有任何借口的去適應社會,不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去發展和創新,沒有發展創新同樣也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事物不是經過了適應再適應才留下來的,例如有些生物的滅絕,其實並非人類的原因,而隻是他們無法適應環境了。
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一隻狼吃飽以後躺在溫暖的陽光下睡著了,這是它的習慣,它每天就喜歡這樣懶洋洋的躺著,感覺很舒服。突然有一天,一隻狼飛快地跑近它說:“起來,趕緊跑吧,獅子來了……”。它不以為然,照樣躺在那裏。由於獅子的到來,草原上的羚羊跑得更快了,那隻躺在地上喜歡睡覺的狼,因為得不到食物,很快就餓死了。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在平靜的大草原上,沒有獅子的存在,狼就是草原生命的主宰。但由於獅子的到來,打破了草原的寧靜。羚羊以前為了逃避狼的抓捕,隻要練習得比狼跑的快就好了。不過,狼還是會想盡辦法去抓住他,總之它不會讓自己餓著,不必為自己擔心。但是,獅子來了,羚羊為了逃避獅子的抓捕會跑得更快,狼要得到食物就必須提高捕食的技能和獅子競爭才能生存。可那隻睡覺的狼沒有意識到自己生存的危險,照樣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不做任何改變,其死亡的結局也是必然的。
動物就是我們人類的翻版,更何況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都麵臨著變化,麵臨著競爭的時代,要想讓自己不被時代所淘汰,就要學會競爭、學會適應。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改變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更快地適應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