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2 / 3)

麵對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隻要我們鼓足勇氣去競爭、去適應,你就是一個強者,就會生活得更好;反之,你就是時代的落伍者,就會被淘汰。

應有危機意識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青蛙甲放在裝滿水的容器裏,水溫維持在室溫,青蛙會自由自在的在容器裏遊泳。把青蛙乙放在熱滾滾的水中,它很快就察覺到情勢不妙,在被燙傷前就早已跳出了容器。把青蛙丙放在溫水裏,容器下放一個瓦斯爐,以慢火烘幹,青蛙在水中懶洋洋地遊著。水溫慢慢上升,它的感覺也變得遲鈍,反應能力減弱。當青蛙終於發現環境變得很恐怖,自己快被燙死時,它已經沒有逃生的體能了。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的張瑞敏曾經也說過:“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在如今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作為構成經濟活動基本細胞的企業,所麵臨的生存環境與所應對的各種問題無疑複雜而險惡。因為市場、競爭對手、技術水平、替代產品、政策和法律環境等種種外部因素的不斷變化,企業內部因素也要隨著不斷更替,反之,企業就會時刻處在危機之中。而危機的不可預見性和破壞性,足以使一個原本競爭力很強的企業突然死亡,或者陷入深度的休克。

企業的危機可能源起於從生產到營銷、從人員到物質的任何一個點上,產品、創新、銷售、人事、財務、公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可能引發一場深刻的危機。這要求企業要有生於憂患的危機意識。即使企業的生存發展一直是一帆風順,但一個企業的危機感,一分鍾也不能少。這種危機意識會催促員工們更努力地去做。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向往善,你要是告訴他有危機,他會害怕,他會產生危機感。市場就是戰場,沒有計謀就會失敗,在戰場上連生命都會結束,商場上會導致發展的困境,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幹。讓他們覺得如果沒有危機感,有一天大家就要卷鋪蓋回家吃自己了。可以說,企業危機的出現往往是一連串偶然性鏈條上的必然。因此,企業時時刻刻都要保持危機感。危機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財富。但是,卻有許多企業不懂得這些,隻是一味的做那溫水中的青蛙。

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就有過這樣的失敗案例。當時,在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眼中,買外國車的隻不過是愛表現的名校大學生而已。因而,美國仍然閉門造車,輕視外國車的設計、製造品質以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這時的競爭對手,卻通過自己的創新,在汽車行業中展開了一個新的局麵。為此底特律喪失了汽車業的盟主寶座,直接或間接的丟掉了四萬份工作。其實,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和溫水中的青蛙沒有什麼兩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法則。尤其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競爭日益激烈,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是非常殘酷的。

曾經有人用“人造叢林”來比喻辦公室的環境,雖然有點過火,但是卻不能不承認,有時確實是如此。辦公室這個人造叢林猶如非洲的原始大森林。

在森林中,不單有茂密的樹木,還有奔走跳躍其間的各種野生動物。它們弱肉強食,演繹著“適者生存”的天則,延續著大自然的平衡。

同樣的,在辦公室這個叢林中,也有各種不同的“動物”就像雄獅、猛虎、獵豹、大象、狼、狐狸、兔子一樣……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殫精竭慮,不擇手段。

缺乏危機意識的人在這個“人造叢林”中要想無法生存,他最終隻要被淘汰出局的份。

感激自己的對手

一位動物學家在考查生活於非洲奧蘭洽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的羚羊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後者更強,而且奔跑時每分鍾要快13米。他們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環境和食物都相同,差別何以如此之大?